為什麼說弗裡茨·哈伯是天才也是魔鬼?

為什麼說弗裡茨·哈伯是天才也是魔鬼?

歷史上的為什麽

為什麼說弗裡茨·哈伯是天才也是魔鬼?

你知道弗裡茨·哈伯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1918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弗裡茨·哈伯,一個剛被列入戰犯名單的德國人。這個消息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科學家甚至不願意跟他站在同一個領獎台上。為什麼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一個被釘在恥辱柱上的男人呢?

鳥屎戰爭

1868年,弗裡茨·哈伯出生於西裡西亞的佈雷斯勞(現為波蘭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染料商人家。19歲被德國皇家工業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在合成氨發明之前,農業需要從動物糞便、秸稈、豆餅這些天然物質中獲取利用氮元素,為了爭奪這些寶貴的資源還爆發過不少「鳥屎戰爭」。

1864年,西班牙對智利和秘魯發動了戰爭,為的只是爭奪一些蘊藏大量鳥糞的山洞。15年之後,智利和秘魯又為山洞裡的這些鳥糞打了一仗,最後智利獲得了勝利,靠著鳥糞帶來了幾倍的經濟增長。19世紀末,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糧食需求也不斷增加,僅靠農家肥是不可能滿足人類對糧食的產量需求的,再加上工業發展與軍事需求,人工固氮成了19世紀急需解決的難題。

將人類從飢餓中解救出來

經過無數科學家150年的不懈努力,這個難題終於在1909年7月2日,哈伯的實驗室中取得突破進展。確定自己的方法奏效之後,哈伯便開始了不斷改進試驗的過程。在使用2500種不同催化劑進行了上萬次試驗之後,他終於研製出廉價易得的高效鐵催化劑。同時為解決從這個化學平衡過程中不斷分離出氨,還設計出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這就是課本中合成氨的哈伯法。

隨著合成氨的研究成功,1912年德國巴登公司正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廠,從此合成氨走上了工業批量生產路線。

氨的量產成功把人們從被動狀態變為主動,使人類擺脫只能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面,解決了世界糧食危機。如果沒有這項技術,全世界糧食產量至少會減半。

人們稱他為「用空氣製造麵包的人」。基於對科學和人類的貢獻,哈伯獲得諾貝爾獎稱得上實至名歸。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也難以逃出時代的捉弄。

「化學武器是結束戰爭最快速最人道的武器」

在19世紀,因為化肥和炸藥的大量需求,硝石成了一種非常緊缺而重要的戰略物資。但是硝石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智利,當時德國的硝石基本只能從國外進口。但現在哈伯已經完成了人工固氮這一難題,化肥和炸藥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因為合成氨,哈伯的事業蒸蒸日上,同時深受德國統治者威廉二世的青睞並被委以重任。1911年他成為威廉皇家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

3年後,因為具備擺脫了對天然硝石的依賴和有了充足的糧食這樣的客觀條件,威廉二世有恃無恐地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有的軍事家指出,在一戰期間,英國海軍曾想切斷德國所有硝石進口路線。設想如果德國沒有了硝石的來源,德軍將會在1916年因炸藥耗盡而投降。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德軍依靠哈伯的方法,軍火從來沒有斷過,使戰爭多持續了兩年。

哈伯當時也被民族沙文主義的激進和盲目的「愛國熱情」沖昏了頭腦。他把自己的研究所變成了為戰爭服務的軍事機構,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所需的肥料,也為戰爭提供軍用物資。

為了尋求一種更有效率的殺敵方法,哈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毒氣來殲滅敵軍,於是他順理成章地成了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

經過3個多月的研究,這種化學毒氣終於成功面世,1915年4月21日德軍將裝滿液氯的鋼瓶調往西線,22日哈伯親自來到伊普雷前線對這第一場的毒氣戰進行指導。德軍借助風向和風速對法軍陣營進行了毒氣突擊。

空氣中有十萬分之三的氯氣便能讓人咳嗽不止,千分之一的氯氣即可使人喪命。當士兵們將鋼瓶打開,液氯便化為濃郁的黃綠色氣體,向敵方陣營飄去,剎那間,法軍營地便被毒氣浸沒。法軍對此毫無辦法,有5000多人當場死亡,1.5萬多人中毒。

當時哈伯還興致勃勃地乘著飛機在伊普雷上空觀察毒氣的殺傷效果,看到一個個士兵痛苦地捂著喉嚨在地面掙扎,哈伯還大聲叫好。

一位作家在採訪目擊者後描述了當時的可怕場面:

「高達30米的黃綠色氣體在東風的吹拂下緩緩向前推進。這種致命的氣體灼傷了協約國士兵的眼睛和肺,讓他們嘔吐並在痛苦中倒地。數以百計的人在口吐鮮血和綠色泡沫後死去。士兵們的銀質徽章和皮帶扣也變成黑綠色。」

這一次戰鬥的成功,讓哈伯受到了威廉二世的嘉獎,同時各國也開始爭相研發化學武器,一發而不可收拾,《海牙第一公約》徹底失效。

這次戰爭掀開了近代化學戰的序幕,而哈伯則成了化學武器的鼻祖,全人類譴責的惡魔。儘管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強烈譴責,但他還是繼續為德軍效力,同年又研製出了新的化學武器光氣。光氣的毒性為氯氣的18倍,並且很難被察覺到,可謂殺人於無形。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是第一個獲得佈雷斯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同時也是一位和平主義者。曾經一直支持自己丈夫事業的克拉克,面對如此殘暴的化學武器是極力制止的。但是哈伯已經被自己的「愛國主義」沖昏了頭腦,開始研究毒氣芥子氣。

芥子氣被稱為「毒氣之王」,這種毒氣的致死率占毒劑總傷亡人數的80%以上。芥子氣是糜爛性毒劑,它能直接損傷組織細胞,引起局部炎症,可以使皮膚紅腫、起皰、潰爛,吸收後能導致全身中毒,正常氣候條件下,僅0.2毫克/升的濃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

哈伯當時還揚言說,化學武器是結束戰爭最快速最人道的武器。克拉克看著此時如惡魔般的丈夫,感到非常陌生,於是絕望地拿起了丈夫的軍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妻子的自殺也沒有使這位狂熱的愛國者冷靜下來,反而更加堅信自己的一切全是為了人類的和平和祖國的勝利。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130萬人因化學武器而受傷,其中9萬人死亡,即使是戰後倖存者,也有60%的人員傷殘。

上帝總是公平的,邪惡的一方總是要被擊敗的。因哈伯而發動的毒氣戰並沒有使德國贏得勝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結束。同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卻為哈伯在合成氨發明上的傑出貢獻,決定授予他諾貝爾化學獎。因哈伯而開始的化學戰給人類帶來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對此次諾貝爾獎提出了強烈的抗議。人們覺得哈伯沒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科學界的恥辱。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哈伯只是被帝國主義利用,受制於政治,別無他法。

對此哈伯也曾辯解,他說了一句頗具爭議的話:

「在和平年代,一個科學家是屬於全世界的,但是在戰爭時期,他卻屬於他的祖國。」

流亡的猶太人

一戰結束後,就算受到了如此大的非議他仍不知悔改。為了幫助祖國盡快還清戰爭賠款和債務,他開始研究從海水裡提取黃金的方法。但是由於黃金在海水裡面含量實在太低,哈伯只能空手而回。即使哈伯對自己的祖國如此忠心,德國還是無情地背叛了他。

1933年希特勒上台,哈伯雖然是偉大的科學家,但是身為猶太人的他和其他猶太人一樣遭到殘酷的驅逐,終於被改名為「猶太人哈伯」。因為受到納粹的迫害,哈伯與其他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科學家不得不遠離故鄉。哈伯最終流亡英國,並在劍橋的一個實驗室工作。

晚年的哈伯面對德國法西斯的種種暴行才開始覺悟,最終也成了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分子。1933年4月30日,他發表了一份關於反對種族政策的聲明,次年便在瑞士因心臟病發作逝世,終年66歲。

最為諷刺的是,他精心研製出來的毒氣後來被應用到納粹猶太人集中營中,包括他親人和朋友在內的數百萬猶太人被毒氣毒死。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報應?但他的家人又做錯了什麼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為什麽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