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人為什麼要在中世紀開闢瓦希商路?“維京時代”的歐洲
公元8世紀到11世紀期間,北歐海盜日益猖獗,他們在古英語中被稱作「維京人」。那麼瓦良格人為什麼要在中世紀開闢瓦希商路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巔峰之時,維京人的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的廣闊疆域,此時的歐洲也被稱作「維京時代」。
當然,造成北歐族群向外擴張以及傾向於搶掠的因素有很多,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競爭壓力劇增所致。為了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這些北歐人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發,展開了幾個世紀探尋之旅。最終,一條從波羅的海沿岸開始、縱觀東歐平原南北的一條新的貿易路線形成了。正是這條由北歐人開闢的新商路,卻成為東歐文明崛起的契機,這是為什麼呢?
北歐地緣環境和社會結構
歐洲文明最早源於愛琴海地區的克里特島上,後世稱其為米諾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這是一種深受古埃及和小亞細亞影響的海島次生文明,從約公元前2850年一直持續到前1450年。自此以後愛琴海地區又相繼進入了邁錫尼文明、荷馬時代、古典希臘城邦時代,並與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共同在整個地中海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海洋商業貿易網絡。此後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人崛起,並在肅清希臘人殖民勢力之後,與北非腓尼基人後裔建立的迦太基展開爭霸,從而成為地中海文明的掌控者。
從克里特文明到古羅馬帝制時代的漫長歲月裡,北歐人長期位於苦寒之地,距離古典時代西方文明中心的地中海世界間隔了整個歐洲大陸,處於文明邊緣的蠻荒地帶。同時,由於氣候整體偏冷的關係,農耕作物缺乏充足的陽光、降水和土壤,漁獵、畜牧和商貿就成為包括北歐在內大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生存模式。更為重要的是,鑒於歐洲複雜的地緣結構,保持貿易的暢通亦是歐洲、尤其是北歐族群串聯各板塊關係的重要途徑。
當然,商貿交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整合不同地緣板塊形成族群共同體,同時也會成為地緣擴張的動力來源。只是北歐地區物產相對匱乏,人們在許多時候更喜歡通過逞兇好鬥的方式進行「無本的買賣」。事實上從很早開始,北歐人就已經沿著原始商路不斷向南遷徙和擴張了,這群早前一步南下的族親通常被稱作「日耳曼人」。西羅馬崩潰之時,北歐人南遷歐洲腹地的道路早就被那些日耳曼國家阻擋,不得不尋求開闢新的商貿通道。
事實上,中世紀時的北歐人也是日耳曼族群的一支,只不過相較於法蘭克、薩克森、盎格魯和辛布裡等部落,北歐日耳曼人的祖先選擇了北上深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道路,侵佔了土著薩米人的活動範圍。中世紀時,關於「北歐日耳曼人」的標籤有許多,所謂維京人、諾曼人、瓦良格人、羅斯人都是對其的代稱。這其中,維京人是西歐(法國、英格蘭、愛爾蘭)地區對在大西洋海岸劫掠的丹麥、挪威海盜的稱呼;一旦這些有組織的海盜合法定居下來,便又被轉稱為諾曼人了,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法國諾曼底公爵一繫了;至於羅斯人的稱呼,則源於瑞典人南下探尋新商路時,遭受侵襲的芬人-烏拉爾人的用法,原意為「北方人」;而瓦良格人便是斯拉夫族群對瑞典人的稱呼,藉以形容其「商人」的形象。
羅馬崩潰促使新商路開闢
通過對北歐人(這裡特指佔據北歐統治地位的「北歐日耳曼人」)在不同地區、不同階段標籤的瞭解,我們會發現其內在的複雜性和強烈的擴張慾望。其實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中海文明正處於埃及古王國時代和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就已經有精明的地中海商人來到波羅的海沿岸收購琥珀等特產,運回地中海向貴族和富商換取同等重量的黃金了。這條自波羅的海沿岸向南貫穿歐洲大陸,並一直抵達地中海的商路也因此被稱為「琥珀之路」。
作為物以稀為貴的礦產,這些被深埋於地下長達2000萬年之久的石化樹脂雖然並不能滿足人類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卻也憑借商業財富交換的方式讓波羅的海人和北歐日耳曼人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只是鑒於商貿活動對線路安全的極致需求,隨著戰爭和族群遷徙的影響,琥珀之路也曾多次發生過變化。不過溯河而上、順流而下卻始終是琥珀商人們最保險、快捷的線路選擇。
古羅馬帝國分裂後不久,西羅馬帝國土崩瓦解,整個中西歐因此淪為權力真空地帶。眾多中西歐日耳曼部落紛紛建立自己的王國,相互之間征伐不休,破壞了琥珀之路的安寧。為此,北歐人內部也逐漸發生了分化,盤踞在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的丹麥、挪威人開始沿著大西洋海岸做生意,並詳細探查到了冰島、格陵蘭島以及北美大陸的存在。更多的時候,丹麥-挪威人還是以維京海盜的形象出現,愛爾蘭、蘇格蘭等歐洲文明偏遠地區的修道院成為船員們的最愛。畢竟一方面這裡的武備鬆弛、落後,方便得手;另一方面當時大不列顛群島上的財富幾乎都聚集於修道院中。
「中世紀暖期」是促使北歐人迅速擴張的另外一個因素,大約10世紀開始的歐洲氣候變暖進程,導致原本貧瘠的中北歐地區出現大量適合農耕的沃土,隨之而來的便是財富和人口的暴漲。結果在自身競爭激烈和外部財富誘惑的雙重作用下,北歐人探尋新商道的需求更加迫切了。相較於丹麥、挪威人選擇的大西洋航線,地理位置偏東的瑞典人更加傾向於構建一條從波羅的海開始、經過東歐河流網絡、最終抵達黑海的新商路,以期盼與富庶的希臘拜占庭帝國建立聯繫。
瓦希商路與留裡克王朝
在瑞典人南下開闢新的貿易線路之前,他們已經對波羅的海沿岸的芬蘭灣、波的尼亞灣等地經略多年。瑞典人南下所面臨的首個阻礙便是曾經的貿易夥伴——芬人-烏拉爾族群,這些盤踞於東歐平原北部、間於波羅的海與烏拉爾山脈之間的族群,原本是北歐人優質皮毛生意的貨源地。只是既然想要打通波羅的海到拜占庭的商貿線路,那麼掃平芬人-烏拉爾族群的阻礙,建立一個從卡累利阿地峽、伊爾門平原、再經過第聶伯河抵達就將成為瑞典人的第一要務了。
事實也是如此,在面對北歐人開闢新的貿易線路時,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芬人-烏拉爾族群並未造成太大的干擾。這群由北往南的入侵者很快便佔據了伊爾門平原上的諸多航道,並建立起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沿河據點。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據點城市名叫諾夫哥羅德。它始建於公元859年,據說是瓦良格人(即瑞典人)領袖留裡克受諾夫哥羅德城中的斯拉夫貴族之邀,率兵來此建立的第一個王公政權。不過關於這段歷史的表述眾說紛紜,俄史學家普遍認為留裡克是斯拉夫化的瓦良格人,西方史學中則認為留裡克王朝是建立在瓦良格人對諾夫哥羅德的征服之上的。
無論如何,諾夫哥羅德都被認為是古羅斯國家的發祥地,亦是東斯拉夫文明崛起的開端。之所以會在芬人-烏拉爾族群盤踞的伊爾門平原出現斯拉夫人的蹤跡,是因為從中歐滲透過來的斯拉夫人已經於9世紀來到此地。這群被稱作東斯拉夫人的群體,當時主要分佈在第聶伯河上游的叢林地區,並在第聶伯河與支流傑斯納河交匯之處築起了他們自己第一座城池——基輔。相較於諾夫哥羅德,基輔在東斯拉夫民族歷史中的代表性更為純粹,只是公元882年諾夫哥羅德第二任君主奧列格率軍征服了基輔,此處也隨之陷於瓦良格人留裡克王朝的統治。
伴隨著對基輔征服的完成,一個夾雜著北歐標籤和斯拉夫標籤的政權名詞誕生了,基輔羅斯成為開拓新商道的重要驅動力。隨著基輔羅斯的不斷擴張強大,南俄草原族群也被清掃殆盡,這條從北歐瓦良格人到希臘拜占庭帝國的貿易線路終於被徹底打通,簡稱「瓦希商路」。作為貫穿東歐平原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瓦希商路不僅是連接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貿易線路,同時也是溝通基輔羅斯舊都諾夫哥羅德與新都基輔之間的重要交通線。後來,基輔羅斯的瓦良格人因為人數稀少,逐漸被東斯拉夫人所取代,「羅斯」這個民族標籤也因此被後者傳承下來。
綜上所述,貧瘠的土地和碎片化的地緣板塊導致北歐對貿易極具依賴,並很早就曾參與琥珀、皮毛等貨物的貿易。富庶的地中海地區長期作為歐洲的財富中心,成為日耳曼部落南遷主要方向。留在北歐的日耳曼人於「中世紀暖期」迅速進入對外掠奪和擴張高速發展期,將歐洲帶入「維京時代」。在西羅馬崩潰、中西歐原有商路不穩定的大背景下,北歐東側瓦良格人選擇開闢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新商貿線路,即瓦希商路。伴隨著瓦希商路的建立和影響擴大,東斯拉夫文明逐漸崛起和擴張,瓦良格人留裡克王朝以及「羅斯」標籤亦融合成為斯拉夫文明中的一個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