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重重謎團 為什麼說建造金字塔的人不是奴隸
金字塔中的重重謎團是困惑世界各地金字塔愛好者的一大謎題,金字塔中的重重謎團中,有建造者身份之謎,也有建造技術之謎。這種種的謎題,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釋。
現代工程師們深感迷惑的是這些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呢?2000年前西方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曾記載,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頭是從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島)開採來的。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時,胡夫強迫所有的埃及人為他做工,他們被分成10萬人的大群來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勞動3個月。在6000年前的勞動者是沒有帶輪子的運載器械來幫助他們運送如此沉重的石塊的,這些石塊重幾噸到幾十噸,他們只能借助於圓木段的滑行來艱難也移動石塊。
多年來,專家們認為勞動者都是被強迫來做工的奴隸。然而新的發現使他們相信勞動者並不是奴隸,他們是埃及的公民。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時間,近年來考古人員在金字塔附近發現了工匠居住的村落,那兒住過幾千名工匠,食宿條件有充分保證,這表明這些死者就是金字塔的建造者,而他們不可能是奴隸,因為奴隸死後不會被安葬。
考古學家還在墓穴中發現了原始的金屬手術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後得到醫治的痕跡,說明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醫療待遇,而奴隸是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此外,考古人員還在生活區內發現了勞工們的集體宿舍等生活設施的遺跡。通過對這些遺跡測算,只有大約25000名勞工參與建造金字塔,這就意味著希羅多德有關金字塔由百萬名工匠建造的論斷是不準確的。
然而,金字塔中的重重謎團仍舊存在:金字塔的建造是一系列複雜而繁重的工程,根據估計,胡夫金字塔用了260萬塊石塊。假設近萬名砌石工人每天能將十塊重達十噸的巨石推送上去,也須費時近700年,但事實上,一座金字塔約需二十年即可建成。到底在沒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將石塊搬運、砌迭。金字塔的外壁石塊都精確地緊貼著,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樣,甚至連一張名片也插不進去;即使以現代最先進的土木技術也很難以完成。
也有科學家認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澆築的。從金字塔上取下來的小石塊逐個加以化驗,結果證明,這些石塊是由人工澆築貝殼灰石組成。由此推測,在埃及,奴隸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採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先將攪拌好的混凝土裝進筐子,再拾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這樣,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能澆築成一塊塊巨石。有趣的是,他還在石塊中發現一縷一英吋的頭髮。而這縷頭髮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勞動和燦爛智慧的見證。
多少年來,人們公認的說法是,埃及金字塔是由埃及的奴隸們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手工建造的,但這種說法卻在今天受到了考古學家們的挑戰。根據金字塔的建造規模,有關專家估計,在修建大金字塔時,埃及居民至少應有五千萬。然而,據歷史資料統計,在那個時期,世界總人口才有二千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矛盾。
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的石塊都是從很遠的地方運到吉薩沙漠去的。這些石塊大的有50噸,小的也有2.5噸,僅胡夫大金字塔就用了230萬塊這樣的石塊。按埃及當時科技水平來看,還沒有能力運輸如此又重又多的大石塊。因此,有人大膽設想,石塊是以陸地或水上運輸的,而是由宇宙來客在空中運輸的,這種大膽設想或許被認為似乎太荒謬了。
但是,以胡夫金字塔來說,該塔底邊第邊長 230M,誤差不到20CM。塔高146.5M,相當於40層樓高,其東南角與西北角的高度誤差僅為1.27CM,如此低的誤差率,即使許多現代建築也望塵莫及。更讓人驚奇的是,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十億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積,等於圓周率,即3.14159,而該塔建造好差不多過了3000年後,人們才把圓周率算到了這個精度。穿過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線正好把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塔的四邊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的周長米數正好與一年的天數相吻合(即365.24),其周長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時分度,坡面的高是緯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
因此,無論是誰選定的這個塔址,都應該對地球體結構、陸地和海洋的頒布等有充分瞭解。顯然,在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不可能具有這種能力。
20世紀30年代,一群科學家到埃及遊覽金字塔時,他們在塔高1/3的地方發現了一桶垃圾,桶內有一些死貓死狗之類的小動物屍體,還有些水果使他們感到驚奇的是,儘管桶內的溫度相當大,但這些屍體不僅沒有腐爛變質,反而脫水,變成了「木仍伊」。後經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發現原來金字塔的結構竟是一種較好的微波諧振腔體。微波能量加熱將就殺來了細菌;並使屍體脫水而成為「木仍伊」。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金字塔能」效應。令人不解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埃及人怎麼會知道微波的妙用呢?
迷一般的神話傳說,奇妙高深的科學原理,隱藏在金字塔中的許多待解之迷,吸引著多少醉心於此的學者、旅行家、社會學家、探險家、去控尋那世界奇跡之最的無窮奧妙。在金字塔的世界裡,既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又有精細深入的科學論證,還留下了眾多探索者的漫長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