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爆發索爾費裡諾戰役?索爾費裡諾戰役有何影響

為什麼會爆發索爾費裡諾戰役?索爾費裡諾戰役有何影響

歷史上的為什麽

為什麼會爆發索爾費裡諾戰役?索爾費裡諾戰役有何影響

奧意法戰爭戰爭中,奧地利軍隊在6月在馬真塔戰役戰敗,向明喬河敗退,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解除了居萊的職務,親率奧軍去和法皮聯軍交戰。雙方在明喬河畔的索爾費裡諾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亂的遭遇戰。雙方在人數上相當,均約為16萬人。交戰中,雙方統帥皆失去了對部屬的控制,但由於法軍將領帕特裡斯·麥克馬洪、弗朗索瓦·塞爾坦·康羅貝爾、阿道夫·尼埃爾將軍作戰指揮正確,加上法軍士兵作戰勇敢,經過一整大殘酷的血戰,終於決定了交戰的命運。奧軍被打敗,只是由於奧軍路德維希·馮·貝內德克將軍實施了頑強阻擊,才免於全軍覆滅。是役,聯軍損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軍損失5521人;奧軍損失22000人。有關雙方的受傷或垂死士兵被槍殺或刺死的報道更增加了這次戰役的恐怖程度。

過程

索爾費裡諾戰役是奧意法戰爭中最後一次戰役,發生於1859年6月24日,拿破侖三世率領的法國軍隊和維托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率領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國軍隊組成了法國-撒丁王國聯軍與奧地利帝國開戰,並在戰鬥中最終獲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率領的奧地利軍隊戰敗。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後一場由各國君主親自指揮作戰的重大戰役。超過20萬名士兵(約10萬名奧地利士兵和總計11.86萬人的法國士兵和皮埃蒙特-撒丁聯軍士兵)參加了這一重要戰役。這次戰役之後,奧地利皇帝便不再直接指揮軍隊了。

具有騎士風度、對假拿破侖的榮譽夢寐以求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向我們表明,當"天生的統帥"掌握了指揮權時,其結果將會如何。我們已經看到,奧軍最初本來應當佔領卡斯提奧涅高地上的陣地,但是卻在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次會戰的時候,毫無理由地不戰而放棄了陣地,退到了明喬河東岸。但是弗蘭茨·約瑟夫還嫌這樣不足以說明自己的軟弱無能和不合邏輯的行為。當軍隊剛一到達明喬河東岸,我們這位"年輕的英雄"就改變了他的決定(因為對於哈布斯堡王朝說來,沒有抵抗就退出戰場,是有傷體面的)--命令軍隊向後轉,重新渡到明喬河西岸,攻擊敵人!

弗蘭茨約瑟夫以這樣幼稚的、時而向後時而向前的運動大大地加強了軍隊對自己的至聖的統帥的信任之後,就率領軍隊去攻擊敵人。奧軍最多有15萬人;甚至連喜歡說實話的波拿巴也沒有說出比這更大的數字。奧軍在至少有12英里寬的正面上進攻。這樣,每英里(2100步)正面上最多有12500人,當正面比較窄時,這一密度在一定條件下當然是足夠的,但是在如此寬闊的正面上無疑就不夠了,而對進攻說來則更不合適,因為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這一密度都不能保證在個別的重要地點進行足夠強大的突擊。加以敵人無疑地佔有數量上的優勢,因此,奧軍的進攻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比較強大的敵人幾乎必定能在任何地方突破進攻軍隊的如此薄弱的隊形。6月23日星期四,奧軍開始了總攻;他們到處都輕而易舉地擊退了敵軍的先頭部隊,佔領了波佐倫哥、沃爾塔和圭迪佐洛,並於傍晚推進到索爾費裡諾和卡斯特爾霍夫勒多。第二天早晨,奧軍又將敵軍前衛向後壓縮了一些,而左翼幾乎進到基澤河岸,但在這裡,他們遇到了敵軍主力,於是會戰就全面展開了。

奧軍的兩翼都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右翼,他們狠狠地打擊了和他們對壘的皮蒙特軍隊。這裡,奧軍顯然是勝利了。但是在中央卻顯出了錯誤的部署所造成的後果。索爾費裡諾這一中央的鎖鑰陣地,經過頑強的戰鬥最後落到法軍手中,同時法軍還對奧軍左翼造成了數量上的巨大優勢。這兩個情況迫使弗蘭茨約瑟夫發出退卻的命令,弗蘭茨約瑟夫大概已把自己的全部兵力一直到最後一個人,都投入了戰鬥。奧軍顯然在沒有受到任何軍隊追擊的情況下秩序井然地退卻了,並且毫無阻礙地回到了明喬河東岸。

總結

1859年6月23日,奧軍兵力不少於9個軍,其中第一、二、三、五、七、八軍都已經全部或部分地參加過戰鬥,而第九、十、十一軍還完全是新銳兵力,與敵人一次也沒有接觸過。前6個軍共有13萬人左右,後3個軍有7.5萬人。這樣,奧軍可以用來對付敵人的兵力不少於20萬。但是弗蘭茨約瑟夫作了些什麼呢?他將第十軍和第十一軍從曼都亞派到阿左拉(在基澤河岸),企圖從後方打擊法軍,而為了掩護軍隊的這一調動,以免受到據估計配置在附近的法軍第五軍(由拿破侖親王指揮)可能進行的襲擊,他又將第二軍留在曼都亞。結果,弗蘭茨約瑟夫只剩下了6個軍,即24個旅,而他就是企圖用這些兵力對法國-皮蒙特聯軍的戰線展開進攻的。但是,軍隊運動得如此緩慢,6英里的地方露營。6月24日的進攻規定在上午9時才開始。,當然在法軍中引起了憂慮,結果不是奧軍在9時開始預定的進攻,而是他們自己在5時遭到了襲擊。為了對付奧軍21個旅(共約13.6萬),聯軍陸續投入的兵力不少於33個旅(皮蒙特軍隊9個旅,4.5萬人,法軍24個旅,15萬人),換句話說,聯軍用來對付他們的兵力不少於19萬人;此外,聯軍方面還有皮蒙特軍隊的近衛軍1個旅和法軍布爾巴基師的2個旅作為預備隊。這樣,在戰場上聯軍的兵力就不少於21萬人。聯軍掌握了這樣的優勢兵力,勝利是有保障的。然而貝奈德克將軍率領奧軍第八軍仍勝利地擊退了全部皮蒙特軍隊的攻擊,並在右翼大獲全勝,雖然他自己的軍只有4個旅,可能還從培斯克拉守軍中得到了1個旅即第五旅的增援。由奧軍12個兵力薄弱的旅佔領的中央陣地,遭到了法軍14個強大的旅的攻擊,結果奧軍被擊退了。左翼8個旅,經過長時間戰鬥後也被法軍配屬有大量騎兵和炮兵的10個旅的優勢兵力所擊退。在左翼以及在中央陣地,奧軍本應當集中大量炮兵,但是弗蘭茨約瑟夫卻寧願讓預備隊炮兵的13個連(104門火炮)安然無事地留在瓦列卓一彈未發!由此可見,法軍炮兵佔有火力優勢的原因很簡單,這完全不是因為線膛炮佔有優勢,而是因為奧地利皇帝的庸碌無能和不可救藥的糊塗,他在戰鬥中根本沒有使用自己的預備隊炮兵。

但是,第十軍和第十一軍在哪裡呢?當戰鬥在加爾達湖和圭迪佐洛之間進行的時候,他們正在南面相當遠的平原上遊蕩。據說,第十一軍遠遠地看到了一些敵軍部隊,而第十軍甚至連這種情況也沒有遇到。當會戰勝敗已成定局的時候,這兩個軍不僅沒有來得及放一槍,而且還在很遠的地方,因此,原來準備阻止奧軍這一迂迴運動(法軍早就知道了奧軍的這個行動)的弗朗索瓦·塞爾坦·康羅貝爾軍,才得以把自己全部兵力直到最後一個師(路易·茹爾·特羅胥師)都用去對付奧軍的主力,因而在奧軍左翼贏得了會戰的勝利。

這時,第二軍佔領著曼都亞陣地,準備抵抗想像中的普隆普隆親王的攻擊,而普隆普隆親王在那一天正和他的全軍在離戰場有8日行程遠的帕爾馬大設盛宴呢!

這裡,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它說明,當指揮權掌握在德國"天生的統帥"手裡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兩個軍(5萬人)毫無目的地在遠離戰場的地方漫遊,另一個軍(2萬人)為了對付假想的敵人在曼都亞扼守著戰線,而104門火炮則毫無目的地編在瓦列卓的輜重隊裡,也就是說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和全部預備隊以及炮兵,都被故意調離戰場,以便使其餘三分之二的兵力毫無理由地被敵軍優勢兵力所粉碎,--這種徹頭徹尾的蠢事,只有德國的"國父"才作得出!

奧地利軍隊作戰非常勇敢,以致兵力相當於他們一倍半的聯軍,只是在作了最大努力以後才把佔領著三個陣地的奧軍從兩個陣地上逐出,而且聯軍的這些優勢兵力甚至不能打亂奧軍的隊伍或者試圖進行追擊。如果把弗蘭茨約瑟夫沒有利用的7萬人和104門火炮配置在沃爾塔和波佐倫哥之間作為預備隊,那末,會戰將取得怎樣的結局呢?法軍無疑將被擊敗,而戰線將重新由明喬河、基澤河向前推到提契諾河。奧地利軍隊不是敗於聯軍,而是敗於他們自己的皇帝的愚蠢和傲慢。奧軍兵士在前線犯了很小一點過失,就要挨50棒。而弗蘭茨約瑟夫如果對自己所犯的嚴重錯誤和荒謬行為稍有悔過之意的話,那末他至少也應當到海斯將軍那裡去接受自己完全應得的50棒的懲罰 。

  影響

拿破侖三世被傷亡人數所觸動,並且他早在1852年就表示過"法蘭西帝國代表和平",再加上來自普魯士的威脅和國內羅馬天主教徒的抗議,他決定於1859年7月12日簽署自由鎮(Villafranca)停火協議,結束這場戰爭。意大利人贏得了倫巴第,但未能進一步收復威尼西亞地區,而且他們對拿破侖三世的表現失望透頂。加富爾伯爵(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因而被迫辭職。1860年意大利王國成立。

這場戰役對未來軍事行動的開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對傷員的救治上,法國軍隊和撒丁軍隊的醫療部門都不堪重負:法國軍隊的醫生比獸醫還少;運輸無法進行;繃帶箱也遺失了。那些還能行走的傷員向著最近的村莊卡斯蒂利奧內前進,尋找一點食物和水;9千名士兵到達了那裡,湧進房屋、穀倉、廣場和狹窄的街道。在卡斯蒂利奧內的教堂("大教堂")內,碰巧路過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當地婦女的幫助下,照顧傷員和垂死之人達三天三夜之久。

亨利·杜南親眼見證了這場殘酷的戰役,目睹了戰場上受傷士兵的痛苦。事後,他萌生了開展一項運動的想法,而這場運動最終促成了《日內瓦公約》的通過和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為什麽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