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你們可知道說“支那”的你有多敗類
其實「支那」這個詞語最早起源於印度。那還是在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吞併了許多西北部遊牧民族,並把這些民族趕到西邊的漠北苦寒之地,也就是現在的中亞各國所在地,後來秦始皇登基統一中國,他跟匈奴交戰,迫使匈奴西遷。匈奴人就這樣逐步流浪到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區,同時也使西方人知道了東方有一個強大的秦帝國!
於是「chini」這個稱呼對「秦」的音譯的詞語就這樣誕生了!再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無數的高僧開始像玄奘法師一樣,遠渡印度求得佛法,然後再將求取到梵文佛經運回中國,把佛經的範圍譯為漢文,高僧們就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裡,這便「支那」的起源了!
後來,中國到了強盛與開放的大唐時期,日本等東亞國家仰慕大唐的盛世,遂排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文化制度,同時也一併將「支那」這個詞語帶回了日本,至此一些日本僧侶為顯示自己的博學和虔誠便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但那時「支那」還是對中國漢人的尊敬。用的人也很少
直到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慘敗,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的猛然發現原本他們以為高高在上的上國竟如此貧弱,在歡呼之餘他們開始陶醉起來。從此,「支那」一詞被日本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
1913年,日駐華公使公然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此舉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
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並建立偽滿政權後,為泯滅當地居民的中華民族意識,對敢於自稱「中國人」的民眾輕則打耳光、重則抓捕,強令他們必須自稱是「滿洲國人」。日本社會掀起了上以貶斥「支那人」為重要標誌的侮華、蔑華風潮,後又以盧溝橋事變到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後發展到了頂點。在日本本國出版的書籍中,大量關於我國國民性的研究內容。將人性中一切負面和醜惡的東西都加在我國「國民性」中,在他們筆下對「支那人」的描述中,充斥著愚昧、殘忍甚至變態等詞語,把中國人的形象糟蹋得體無完膚。他們的行為,正是為日本長期佔領和奴役中國尋找根據和對策。
日本在侵略戰爭中實施「文壇總動員」,大批從軍作家開赴中國前線,以筆為槍為侵略戰爭推波助瀾、搖旗吶喊,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方面稱其為「支那事變」,並在《論支那人》等文中提出「軍人用刀劍來刺支那人,我們文化人就是要用筆把他們的靈魂挖出來」等口號,表明日本將文化侵略與武力侵略相提並重。
南京大屠殺發生後,日本利用隨軍記者的大量不實報道混淆視聽,並通過行賄、欺騙等方式,收買無良的西方媒體記者掩蓋大屠殺事實。一名日本兵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支那人不如一頭豬,豬還可以殺了吃肉,支那人卻什麼用處都沒有。」多年教導仇視中國的國民教育把無數日本青年塑造成了這樣的侵略戰爭殺人工具。
一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覺得稱呼「支那」尤嫌不足,又稱中國人為「強克玀」「豬玀」。受這種辱華情緒煽動的日本軍人,放手對中國居民實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於是發生了無數諸如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等對平民百姓的慘絕人寰的屠殺
面對這樣的的侮辱,我們無數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在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之後,我們的先輩才終於贏得了這場侵略戰爭!也終於使得「支那」這一辱華之稱走向了終結。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抵制它,因為這個詞語所代表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本身,它象徵著日本軍國主義強加給我們的屈辱歷史,訴說那些無辜生命的無法述說的冤屈,更是日軍侵華纍纍罪證的見證!不容我們遺忘!更不容我們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