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愛情故事大全 - 沒聽說過 還有人是這樣過端午節的啊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情感文章

沒聽說過 還有人是這樣過端午節的啊

據《澄每縣志》載: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用粽子拜祖先,並互相贈送; 飲雄黃昌陽酒,門上插艾;用艾葉和石榴花簪在頭髮上;兒童用彩綢縫小 荷包,裡面裝雄黃末和道符,佩帶在身上說是可以消災避邪。還有龍舟競渡,插彩旗於江心,懸掛著銀牌,由划龍舟的人競賽奪取,叫做「奪錦標」。 這一天,家家都為貓狗洗裕

一、插艾掛蒲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多瘴氣毒氣,在問上插艾草、菖蒲是為了 驅除邪氣,清《清嘉錄》卷五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以桃梗蒜頭,懸 於床戶,皆以卻鬼。人們認為把菖蒲掛在門楣上像一把鋒利的寶劍,鬼就 不敢登門騷擾了。又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 人,懸於門戶上以禳毒氣。」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紅 花(石榴花)」、「菝草」,同樣有驅邪避穢之用意。

二、賽龍奪錦

賽尼舟、吃棕子的習俗,很早就有人把它與屈原聯繫起來。《書鈔》 卷一三七引晉·葛洪《抱朴子》佚云:「屈原投汩羅之日,人並命舟楫以 迎之。至今以為競渡,或以水軍為之……州將士庶,悉臨觀之。」《寰宇 記》卷一四五《襄州風俗》引《襄陽風俗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 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蚊龍所奪。龍畏五色絲 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日皆舉五色絲,食棕,言免 蚊龍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於水次迅楫爭馳……意存拯溺, 喧震川陸。風俗遷流,遂有競渡之戲。」風俗傳承至今,成了人民群眾一 項喜聞樂見的游娛活動。每年四月初一,就開始舉行「龍舟出龕」儀式。 因為每年賽舟後,這些龍舟總要架在各族的祠堂裡,現在應該把龍舟請下 來修葺油漆,然後下水開始練習。於是這一個月內,鼓聲咚咚,處處可聞。 龍舟,顧名思義,就是像龍形的船。船頭像高高昂起的龍頭,船舷和船腹 分別塗上不同顏色。龍舟大小不一樣,槳數也不同,有六對,有十二對的, 有十七對的,也有五十二對的。如果是一樣參賽,那麼龍舟的大小一定要 相同。如果是新船,那麼還必須舉行祭龍頭的儀式。過去,潮州人賽龍舟 還要舉行開賽儀式:分別把龍舟划到媽祖廟前祭拜「龍尾爺」。龍首朝廟 門,劃進劃退參拜三次,謂「三參燈」,祈求神靈保佑旗開得勝。比賽時, 各龍舟如同長跑的運動員,在起點緊張待發,當發號槍一響,龍舟上的司 鼓聞聲起鼓,健兒揮臂划槳,那龍舟就如同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飛。圍觀 的人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裡,為隊員潑水,使其精神 抖擻。

據考證,早在屈原之前,已有賽龍舟習俗,先秦故事集《穆天子傳》 卷五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注謂:「舟皆以龍鳥為形制。」 可見「龍舟」很早就存在。至於競渡,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賽龍舟 是古代吳越族舉行祭祀的一項內容。吳越多水,江河湖泊密佈,有「三江 五湖之利」,越人又有「善操舟」之稱,而且有「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 害」(《漢書語·地理志》)風俗,在祭祀他們所崇拜的「龍」時,舉行 具有吳越特色的龍舟競賽是很合理的事。

三、吃粽子

粽子,潮汕地區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節有吃粽子之 俗,無論冬夏,四時皆有吃粽子的興趣。因而小吃店、點心店裡經常可以 看到有粽子賣。潮汕歇後語「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反映的正是這種 吃粽之俗。「老媽宮」即位於汕頭市的「媽宮」(天後娘娘廟)旁邊的一 間飲食店,其出售的粽子以肉肥餡飽著名,普通人吃一個便覺又飽又膩。 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它當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現在有名的粽子是 澄海的「雙拼」粽,即於一隻粽子中包上甜、鹹兩種餡兒,吃起來別有一 番風味。

吃粽子的習俗,漢時已有,不過那時是用竹筒裝米煮成的「筒粽」。 到魏晉時,才有形似現在的粽子,那時叫「角黍」。《太平御覽》八五一 引晉·周處《鳳土記》說:「俗以煎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會爛熟, 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粽子只不過是當時一種夏 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節才吃。《荊楚歲時記》便云:「夏至節日, 食粽。」原亦與屈原無關。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12179&s=1172221897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