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從一個小部落發展為具有多元文化的邊疆國家的?
奧斯曼帝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封建帝國,其鼎盛時期疆域曾橫跨亞、非、歐三洲。
但是奧斯曼帝國起初的原型只是小亞細亞一隅,是一個邊疆地區的小部落發展為具有多元文化的邊疆國家,並歷經奧斯曼一世至穆罕默德二世長達一百餘年的征服擴張,最終形成歷史上以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的大帝國。
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促進了奧斯曼部落的興起,並使其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奧斯曼早期國家
傳統觀點認為,奧斯曼人本是中亞呼羅珊地區的一個突厥遊牧部落,12世紀晚期遷移到伊朗的東部和北部,並在13世紀早期蒙古人擴張的大潮中向西遷徒。渡過幼發拉底河後,部落發生了分裂,大多數人回到了呼羅珊,只有一少部分人在埃爾托格魯爾的率領下,到了小亞細亞地區。
最初奧斯曼人人數較少,到了小亞細亞地區後成為羅姆芬丹國的附庸,幫助後者對抗羅姆芬丹國的對手。因為在一次戰役中立下大功,埃爾托格魯爾被蘇丹阿拉丁二世安置在拜占庭帝國的邊疆,奧斯曼人的封地緊鄰拜占庭帝國,為羅姆蘇丹國守衛邊疆。此時其西方富有的拜占庭帝國正值衰落。埃爾圖格魯爾逝世後,奧斯曼即其子擔任部落首領。
在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崩潰、小亞細亞地區諸多獨立加齊公國相互競爭的環境下,奧斯曼人建立起自己的國家。13世紀後期,羅姆蘇丹國分裂後形成的十多個突厥加齊公國控制了衰落中的拜占庭帝國。以小亞西北部的埃斯基謝希爾為中心,埃爾圖格魯爾加齊所領導的公國是這些公國中的一個。這個小公國雖不是諸多加齊公國中最大和最強盛的,但其統治者以自己是名存實亡的羅姆蘇丹國的繼承者的名義對外擴張。
在奧斯曼正確的訓練下,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滿分的隊伍出現在那時人們的視野中,因為奧斯曼賞罰分明的制度使不少有志之士紛紛投入奧斯曼軍隊的麾下,很快壯大了奧斯曼的隊伍。時機成熟之際,奧斯曼自封為蘇丹,世人稱為奧斯曼一世,宣佈其領地為獨立公國。
奧斯曼國家的建立,表明了奧斯曼領導的部族在突厥各公國的競爭中獲得了勝利,擺脫了羅姆蘇丹國的控制,並逐漸取代後者成為突厥人與拜占庭人鬥爭的領導者。之後,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奧斯曼人開始了蠶食拜占庭領土。
在奧斯曼帝國早期擴張階段,在位統治者積極向外擴張,使奧斯曼帝國從建國初的一個小埃米爾國變成一個地跨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地區的大帝國
奧斯曼一世的貢獻在於他不僅建立了奧斯曼王朝,而且開創了一項新的發展策略,這項策略主要以犧牲拜占廷為代價,並避免了與更強大的土庫曼鄰居相衝突,直到國家強大,到與他們抗衡。依照這一策略,奧斯曼自稱蘇丹之後,很快就率領他的「加齊」武士們同基督徒開戰。
巴法翁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擊敗拜占庭軍隊,控制了卑斯尼亞平原。同時,奧斯曼一世還任命三個軍事將領,分別負責黑海方向、伊茲米特方向和尼西亞方向的軍務,讓他們率軍襲掠拜占庭人的財富。奧斯曼人還佔領了比萊吉克和亞爾希薩爾兩個要塞,切斷布爾薩與拜占庭其他地區的陸路聯繫。
通過對外擴張,奧斯曼人很快便打通了通往各個重要方向的通道。至此,拜占庭人在小亞細亞地區重要的城市布爾薩變得越來越孤立,只能靠海路從君士坦丁堡獲得援助。終於,奧斯曼徹底切斷了布爾薩與外界通訊的通道,布爾薩也被迫稱臣納貢。可見奧斯曼對於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和發展起著多麼大的作用,甚至隨著奧斯曼的成功,不斷加入的突厥遊牧部落都被稱之為奧斯曼人。
奧爾漢繼位後,很快就對拜占庭帝國在小亞地區的重要城市布爾薩進行圍攻。最終,布爾薩不得不向奧爾漢投降。奧爾漢將此城定為自己國家的首都。
這樣,奧斯曼人獲得了東西方商路上的重要城市,通往歐洲的咽喉要道達達尼爾海峽完全有奧斯曼人控制,他們成功打破了拜占庭帝國對小亞細亞地區的掌控,為完全控制小亞細亞地區奠定了基礎。攻佔布爾薩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在攻佔布爾薩後,奧斯曼人以這座城市為基地,開始了掃除拜占庭殘餘勢力的過程。
奧斯曼人攻佔布爾薩後,繼續向馬爾馬拉海推進,接著攻佔了拜占庭帝國的整個比提尼亞行省,最遠到達博斯普魯斯和赫勒斯灣這兩個海峽的岸邊。最終奧斯曼國家攻佔了拜占庭帝國的所有小亞細亞領土。奧爾漢在基本上完成對拜占庭所屬小亞細亞領土的征服之後,開始將擴張的目標鎖向拜占庭帝國巴爾幹地區的領土。
奧爾汗一世逝世之後,在相繼的兩位君主穆拉德一世與巴耶濟德一世統治時期,奧斯曼國家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領土擴張。在穆拉德一世時期,奧斯曼人佔領了巴爾幹重鎮亞德裡亞堡,並在此定都。而這一時期,奧斯曼軍事擴張的主要方向也集中於歐洲地區,同時釆取聯姻等方式獲取小亞細亞土庫曼公國領土。
在穆拉德一世時期,奧斯曼國家已經具有帝國的雛形,但還是極為鬆散的帝國,,是一個由奧斯曼國家主導的鬆散聯盟。除軍事征服外,在穆拉德一世時期,奧斯曼人還會採取聯姻、購買等方式獲取領土。
在巴耶濟德一世統治時期,奧斯曼軍隊除在歐洲地區發動進一步攻勢外,還開始在小亞細亞地區進行大規模軍事征服。此外,奧斯曼國家的擴張方式發生重要改變,從之前以臣屬他國為主轉變為以直接佔領為主。
而且,巴耶濟德一世還改變了奧斯曼歷代素丹專注於對基督教地區擴張的策略,開始對小亞細亞的土庫曼穆斯林國家發動大規模征服行動,於14世紀末,相繼佔領愛琴海沿岸三國:薩魯汗、艾登與門特塞,兼併蓋爾米延公國剩餘土地。
同時,巴耶濟德一世釆取強化集權化體制的行動,在他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已初具規模,不過,帖木兒的入侵(安卡拉之戰)導致最初的奧斯曼帝國隨之宣告終結。
安卡拉戰爭使奧斯曼早期帝國分崩離析,但在奧斯曼人的不斷努力下,最終重塑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而這個雄踞幾個世紀的大帝國,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厚的影響。
穆拉德二世在其統治時期,重啟大規模擴張,至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奧斯曼國家領土已恢復至早期規模,並且佔領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於是,奧斯曼同亞洲和歐洲的聯繫愈發緊密起來。
這一時期奧斯曼人征服的領土形成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地帶,並且一直延續至19世紀。而奧斯曼亦從區域性強權最終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帝國。
除了領土得以恢復,奧斯曼帝國內部政權也在重塑。從大空位期至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奧斯曼國家內部的權力結構發生重要變革。在素丹、土庫曼貴族、邊疆領主與卡珀庫魯間的權利鬥爭中,奧斯曼素丹最終依靠卡珀庫魯獲取絕對權力。
奧斯曼最終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型的專制帝國。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在擴張征服中主要實行直接佔領的統治方式,附屬國與邊疆領主勢力被削弱。
第二,土庫曼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被打破,卡珀庫魯奴隸地位上升,在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大維齊爾多出自卡珀庫魯與塞爾維亞、拜占庭貴族,以昌達爾勒家族為首的土庫曼貴族勢力被清除。
奧斯曼國家因征服而形成,具有明顯的軍事色彩,但其征服活動並非是一種屠殺異教徒的宗教實踐,或種族替代。奧斯曼以拜占庭同盟者的身份進入巴爾幹,而基督教附庸國軍隊是其早期擴張階段軍事力量的重要來源。
此外,這一國家的擴張進程是漸進的,奧斯曼在其興起初期是一個相對鬆散的聯盟,在穆拉德一世時期,其國家結構依然疏鬆。在巴耶濟德一世時期,奧斯曼國家才開始進行集權化統治,但在安卡拉之戰後,具有雛形的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
在大空位期後,經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對國土的穩固,到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奧斯曼最終成為中央集權型專制帝國。
總體來說,奧斯曼帝國在擴張過程中促進了傳播了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習俗,並使伊斯蘭教得到大範圍的傳播和發展,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