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破十萬:斯坎德培領導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壯舉
喬治·卡斯特裡奧蒂·「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語: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希臘語:Γε?ργιο? Καστρι?τη? "Σκερντ?μπεη?",1405年-1468年1月17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出生於克魯雅的一個拜占庭帝國貴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魯斯地區眾多反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領主之一。當抵抗失敗後,其父被迫臣服,並交出包括喬治·卡斯特裡奧蒂在內的四個兒子作為人質。喬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後,在阿德裡安堡接受了軍事訓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位統帥,在獲得一系列勝利後,他被封為「阿納夫特魯·伊斯坎德·貝伊」(Arnavutlu ?skender Bey),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將其與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該稱號在阿爾巴尼亞語中為「Skënderbe shqiptari」,其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雖然斯坎德培深得蘇丹信賴,被任命為指揮5000騎兵的將軍,但是他仍然與匈牙利、威尼斯和拉古薩等基督教國家保持聯繫,尋找機會。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匈牙利大將匈雅提·亞諾什率軍討伐奧斯曼帝國時舉起反旗。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克魯雅,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城門,據而有之。此後,他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今日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在25年的時間裡,斯坎德培在阿爾巴尼亞的山區中堅持對奧斯曼帝國進行遊擊戰。1450年、1457年、1467年,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三度圍攻克魯雅城,但始終都未能成功。據記載,斯坎德培一生中共指揮過25場戰役,取勝了其中的24場。在他死後,奧斯曼帝國終於在1478年第四次克魯雅圍攻戰中取得了成功。到1501年,奧斯曼帝國終於重新征服了阿爾巴尼亞。一部分阿爾巴尼亞人逃散到義大利南部,而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蘭教,到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之前,再也沒有大規模反抗過奧斯曼帝國。
高舉自由火炬的克魯亞城保衛戰
克魯亞城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背山臨水,地勢險要,其城築在半山腰上,城牆用堅硬的石塊砌成,厚達幾丈,可抗炮火轟擊,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歷來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戰略要地。1443年~1445年的克魯亞城保衛戰,是阿爾巴尼亞人民獲得自由、獨立的關鍵,在歷史上留下了寶貴的篇章。14世紀末期,不斷向外擴張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侵佔了包括阿爾巴尼亞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半島。從此,阿爾巴尼亞人民同土耳其侵略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一直等到1443年 11月,光復阿爾巴尼亞的自由火炬,才正式在克魯亞城高高昇起。領導這場光復戰爭並取得勝利的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是貴族後裔喬治·卡斯特裡奧蒂。喬治是吉昂·卡斯特裡奧蒂大公的兒子,在1423年他18歲時,被土耳其蘇丹勒令送往奧斯曼帝國的京城,在亞得裡亞堡當作人質。由於他身強力壯,靈活機敏,蘇丹把他送到軍事學校學習,想把他培養成忠實的奴僕。蘇丹不僅給他特別優厚的待遇,還給他起了一個土耳其名字,叫斯坎德。喬治懷著報仇復國的堅強決心,刻苦地學習騎馬、擊劍等軍事技術,在軍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蘇丹又賜以「培」(一種封建軍銜)的稱號。後來,人們便習慣地叫他斯坎德培。
為了報仇復國,斯坎德培一直謹言慎行,採取韜晦之計,因而深得蘇丹的信任。1438年,蘇丹終於派他返回阿爾巴尼亞,擔任克魯亞城的蘇巴什(軍事行政長官)。他到任後,以公開官職為掩護,秘密派人到全國各地串聯,準備力量,等待時機,決心趕走士耳其侵略者。有利的時機終於在1443年秋天到來了。當時,土耳其軍在入侵匈牙利的戰爭中失利,多瑙河前線戰事吃緊。蘇丹連忙派出增援部隊,同時命令斯坎德培率領克魯亞城的騎兵隊一起上前線,並另派一千餘名土耳其士兵接管克魯亞城防任務。然而,匈牙利人勇敢善戰,他們渡過多瑙河後,又把土耳其的增援部隊打垮了。土軍前線更加吃緊,已到崩潰邊緣,而且後方空虛。斯坎德培於是當機立斷,決定趁機發動反抗土耳其人的起義,光復祖國。1443年11月3日夜間,斯坎德培率領300人的騎兵隊伍,回到了克魯亞城下。他假造了蘇丹的軍令文書,利用自己的蘇巴什身份,混進了克魯亞城,隨後採取周密的計謀,先在自己的府第醉倒土耳其駐軍的大小頭目,後用 300名騎兵和城內的地下起義軍,全殲了土耳其守軍。雙頭鷹紅旗在克魯亞城升起,標誌著阿爾巴尼亞獲得了自由和獨立。阿爾巴尼亞獨立的消息,使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深感不安,坐臥不寧。他意識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已開始動搖了,於是,急忙派出阿里巴夏,率領2.5萬軍隊前去鎮壓。斯坎德培佯作退卻,把敵人誘入伏擊圈,只一仗就把來敵全部殲滅了。蘇丹更加感到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由自己培養起來的斯坎德培,竟然會如此厲害。於是決定,在多瑙河戰事穩定以後立即親自出馬征討。
1450年 5月,土耳其蘇丹親率10萬大軍,再次撲向了克魯亞城。當時,斯坎德培的軍隊只有1.8萬人。他面對強敵而毫無懼色,沉著地作出部署。他把軍隊分作三股,一股為 1500人,留城堅守,由烏蘭指揮;另一股約8000人,自己親自率領,駐紮在克魯亞城以北山上,相機採取作戰行動;再一股編為游擊部隊,分成小分隊活動,在來敵周圍騷擾打擊敵人。
土耳其蘇丹的10萬大軍來到克魯亞城下,並不急於進攻,而在四周搭起幕帳。蘇丹站在山岡上遠眺,覺得孤零零地屹立在山腰上的克魯亞城實在渺小,簡直微不足道,10萬大軍一人一口唾沫,也可以把它淹沒掉。然而他的估計錯了。由於山林崎嶇,他的營帳只得星羅棋布,無法集中起來作戰,以致圍城四個多月而毫無進展。而斯坎德培方面,烏蘭守城堅如磐石,8000輕騎兵不時利用有利地形頻頻出擊,各路小分隊每到夜間就偷襲土耳其軍營。後來,斯坎德培又用奇襲手段,劫奪了土耳其軍一支由3000人組成的龐大運輸隊,搶走了大批軍糧和牛羊肉,並把運不走的放火燒了。圍攻無功,糧秣被劫,蘇丹無法繼續作戰,最後只得帶領殘兵敗將,狼狽地逃回亞得裡亞堡,而在戰場上留下了兩萬多具屍體。斯坎德培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進行的抗土救國戰爭,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巴爾幹半島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而且阻止了奧斯曼士耳其帝國繼續向中歐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