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開端:大和國奴隸制下的古墳時代

日本文明的開端:大和國奴隸制下的古墳時代

日本歷史故事

日本文明的開端:大和國奴隸制下的古墳時代

日本人自稱大和族,這個名詞的由來和漢人出自漢朝一樣。大和族出自日本大和國。

在公元3世紀末的時候,以大和地區為中心的地區興起了一個大國,史稱大和國。在這之前,九州北部受中原文明的影響建立了邪馬台國。而大和國在4世紀末或者5世紀初基本統一了日本。大和國時期的貴族留存了非常多的墳墓,所以又稱為古墳時代。

大和國是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在今天的奈良地區。

大和國又被日本人稱為古墳時代,因為這一個時代留有非常多的貴族的墳墓,這些墳墓巨大和彌生時代的氏族墳墓截然不同,因為是奴隸制國家,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墳墓是貴族驅使奴隸完成的。

前期古墳修建在能夠俯視平原的天然丘陵地區,墳形大多是前方後圓。也有前方後方、上圓下方、雙方中圓、雙圓墳等。中期的古墳都是在平地中壘砌土丘,並且規模巨大。其中最大的是位於界港附近的傳系仁德天皇陵,這個古墳前方後圓,長480公尺,寬305公尺,佔地面積464000平方公尺。僅僅是堆積土方就需要5000名奴隸一年的工作量。

古墳後期,天皇統治開始衰落以及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激化,古墳的規模普遍變小了。

鐵器進入了農耕生活中,標誌這時期的大和國本土的冶鐵術已經成熟。古墳時代的大和國雖然是奴隸制國家,但是隨著中原文明先進的技術影響和國家統一之後的技術進步,大和國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因為鐵器的改良和普及,農業和水利也得到很大的發展。有了鐵器開水渠,大和國各地都開始駐堤和開墾荒地,過去因為沒有鐵器導致不能種植穀物的地方,都種上了水稻。同時鐵器農具的引入也是的旱地耕作傳播到了關東地區。旱地裡的可以種植的作物有栗、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瓜、桑麻等。

這一時期大和國的人口已經飛速增加。鐵器使得農業進入大發展時期,農業產量增加於是人口增加,人口增加於是手工業增長,同時帶來了社會制度的變遷。

5世紀之後,中原王朝中向日本流入了非常多的移民,帶去的技術有冶鐵術、制陶術、紡織術、金工等。

為了適合新的時代,大和國建立了部民制。把貴族和皇室的奴隸變為私有民集團,這些私有民就叫做部民。他們負責為貴族種植土地,管理糧倉等事務。這些部民雖然可以有家室,但是沒有人身自由,任由貴族調遣奴役。

這些部民除了罪犯和戰俘等傳統奴隸來源,甚至還有來路不明的。《日本書紀》仁德天皇11年裡說:「是歲,新羅人朝貢,則勞於是役。」

居然還有朝鮮半島的人來到大和國被當做奴隸參與開荒。

日本歷來有古怪的姓氏,比如井上、田邊。這些姓氏被稱為氏姓制,氏是由強大的族長的直系親屬、旁系親屬和非血緣家族組成的社會集團。

起名的方式有很多,根據地名的有葛城氏、石川氏;或者根據職業名,如跡部氏、服部氏;或者根據祖先名,如久米氏。這些人被稱為氏人

氏人是自由民,天皇用姓來作為氏人身份尊貴的象徵,依據血統的高貴或者職務來賜予姓氏。

姓的種類有臣、連、君、別、公、直、造、首、史、村主、稻置等。

臣、君姓一般是天皇的後裔。比如豐臣秀吉,雖然不是天皇的後裔,但是憑借職務和權力,依然獲得了臣姓。

連姓是天神地祗的後裔。

所以,根據日本人的姓氏,基本上就能推測出其人的社會地位。大和國通過用姓氏標誌身份序列,說明奴隸制時期官僚體制不健全,直到後來大化革新才建立正常的官僚體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