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繩文時代的歷史特徵簡介

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繩文時代的歷史特徵簡介

日本歷史故事

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繩文時代的歷史特徵簡介

繩文時代(),是日本石器時代後期,約一萬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的時期。日本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表明,這一時期遺跡特別多,文化遺址遍及全國。

繩文時代約始於16,5000年前(公元前145世紀),到3,000年前(公元前10世紀)為止。指使用繩紋陶器的時代,包括繩文人的生活、製造磨製石器的技術、陶器的使用、狩獵採集經濟的發展、定居的形成等內容。

這段時期地質年代上屬於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的時期,這是日本列島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相當於世界史上的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不同點在於:陶器的出現、豎穴住宅的普及、以及貝塚的外形等等。

由於地域間的差別很大,關於繩文時代的結束時間尚有很多爭論,但一般都以彌生文化的出現(以定型的水田耕作為特徵)來宣告繩文時代的終結。此外,在沖繩縣又有貝塚時代前期、貝塚時代後期。前期相當於繩文時代,後期則是指彌生時代到平安時代。北海道和東北地區則還有續繩文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公元7世紀)。

「繩文」一詞來源於美國動物學家摩斯(Edward S.Morse 1838年—1925年)關於大森貝塚陶器發掘的報告。1877年(明治10年)摩斯對東京的大森貝塚進行了科學的調查研究,將從大森貝塚發掘出的陶器稱之為Cord Marked Pottery。谷田部良吉將它翻譯為「索紋陶器」,後由白井光太郎改為「繩紋陶器」,接著又有了今天的「繩文陶器」之稱呼。二戰後才開始使用「繩文時代」這個詞。但佐木真仍鍾情於這個詞的原意,繼續使用「繩紋」。

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是以識別時代差與地域差為基準的,從這個方面來說繩文陶器的多樣性才是有意義的。從陶器型式上的區分來看,繩文時代可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晚期6個時期。在最初的研究中,只分為前、中、後3個時期,後隨著資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又加入早期、晚期,最後還添加了草創期。這種時期區分只是為了反映陶器的式樣變換,所謂的中期並不是指繩文時代的中間期。從繩文人的職業以及文化內容等也可以劃分時代,但一般仍是以慣用的土器式樣變化時期作為繩文時代的時期劃分。 這種時期劃分是用 C14年代測定法所測定的

草創期(約15,000-12,000年前)這個時期陶器上還沒有使用繩紋,只有所謂隆線紋陶器和爪形紋陶器。它們與以後的繩文陶器大相逕庭。這對於研究繩文文化的產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約12,000-7,000年前)早期以捻線紋、刻板型紋、無紋、貝殼紋等陶器群為代表,這些名字是根據陶器表面留下的花紋而起的。捻線紋→刻板型紋→無紋→貝殼紋的順序,除了表示發展階段以外,其分佈的地區也不盡相同。捻線紋陶器不僅大量存在於關東地方,並幾乎遍佈全國,但刻板型紋陶器只分佈在九州到關東之間,東北地方沒有。這說明除了時代不同以外,文化圈也不相同。另外,這些陶器是尖底深缽形的,這點和歐洲最早的陶器形狀有共通之處。

前期(約7,000-5,500年前)前期陶器在胎土中摻有機物纖維,形狀上也由尖底改為平底或高底深缽狀,從花紋上也可看出繩紋十分發達。

中期(約5,500-4,500前)中期是日本石器時代的黃金時代,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勝阪式陶器。這種陶器壁厚,形狀多為筒形、深缽形,器口邊緣格外突出,帶有裝飾把手,表面有雄渾的隆起紋,纏以黏土繩,在整體上給人以雄渾、壯觀的感覺。但這大都出土於關東到中部山嶽地帶,北海道和東北的陶器雖也有隆起的花紋,卻沒這麼複雜,西部的陶器則沒有隆起的花紋。

後期(約4,500-3,300年前)後期的器形變得纖細,增加了帶有注口、台座等異形陶器,而且精緻裝飾品與粗製什器有了明顯的區分。

晚期(約3,300-2,800年前)晚期陶器在東北地方以帶有美麗裝飾的龜岡式陶器為代表,在西日本則盛行無紋陶器。

生產工具和生產活動石器可分為打制和磨製兩大類,前者有石鏃、石鏟、石槍、石錐和石斧等,後者有石斧、石鏃、石磨棒和石磨盤等。隨著年代的推移,磨製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加,但打制石器始終占主要地位。

多數學者認為,除採集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外,直至繩紋時代後期,農業還沒有產生。儘管學術界有各種關於當時已有農業的論說,但均未能提出決定性的確證。在晚期的遺址中,發現有炭化稻米及印有稻殼痕跡的陶片,說明此時已有農業。

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從早期開始就使用弓箭。在千葉縣加茂、青森縣是川、滋賀縣滋賀裡等遺址裡,都發現了木弓。箭頭以石和骨角製成,形制分無鋌和有鋌兩種,但後者僅流行於後期和晚期。石槍也是狩獵工具,但使用不很普遍。

漁撈也是主要的生產活動。魚叉和魚鉤都有獸骨、鹿角等製成。魚叉安有木柄,叉頭有各種不同的型式。中期以後,東北地區流行「離頭叉」,叉頭穿繩索,射中後與柄脫離,以繩索回收。魚鉤因魚種的不同,亦有許多型式。石製的和利用陶器碎片製成的網墜,說明當時已使用魚網。在千葉縣的加茂和檢見川等遺址中還發現了獨木船的遺存。

大量捕撈貝類水產動物,是漁撈的一個重要方面。食用之後,貝殼與獸骨、魚骨等棄擲在村落、房屋附近,久而形成。最大的貝丘面積達1萬平方米,厚在3米以上。房屋的廢址和墓葬往往埋沒在貝丘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