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德軍遺骸70年:整個歐洲“建築在屍體上”

挖掘德軍遺骸70年:整個歐洲“建築在屍體上”

歐洲歷史故事

挖掘德軍遺骸70年:整個歐洲“建築在屍體上”

    二戰已結束70年,但對有些人來說,這場戰爭遠未結束,甚至還有些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意味。

整個歐洲「建築在屍體之上」

  這是一個大風天,在波蘭西部靠近日寧鎮的雷茨澤克,托馬斯·紹克站在一塊空地上。在他身後,推土機已往下挖了大約一米深。

  1939年,這塊地方被納粹德軍佔領,成為「第三帝國」的「瓦爾特蘭大區」。戰爭結束70年後的2015年3月,當地的樺樹和梨樹依舊光禿禿,等待春風將它們從冬的沉睡中喚醒。而紹克他們正在做的,是要讓那些二戰中的逝者永久安息。

  據德國《明鏡》週刊報道,整個歐洲「建築在屍體之上」,只消往地表下淺淺挖幾下,就可能挖出人骨、彈片、未爆炸的炸彈、「狗牌」(軍人身份確認牌)、念珠、生銹的刀叉、勳章和腰帶搭扣等物品。

  紹克原是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一名林警,但他厭煩了靜謐蔭翳的森林,於是去學發掘遺體的相關知識。如今他加入了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負責在中歐和東南歐發掘戰爭遺體,並將他們重新安葬。

  「停!」紹克喊道,他注意到沙土中有塊地方與別處不同,「下面是一具屍體」。

  駕駛員將推土機熄火,發掘小組的其他成員拿起小鏟子繼續挖,並將沙土一層層去除,埋在下面的物體逐漸清晰起來,如同攝影師在暗室裡洗照片一樣。這是一具士兵的遺骸,有鋼盔、顱骨、軍靴、帶襯裡的上衣,以及肋骨。

  時間回溯到1942年8月,德國「國防軍傷亡辦公室」的瓦爾特·松塔格上校,簽署了如何安葬陣亡士兵的文件,對集體安葬士兵遺體作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有諸如「安葬區的墳墓超過3000座,就必須配一條寬12米的路」,「單個墳墓佔地不超過7平米」等內容。

  德國《世界報》稱,二戰共打了2077天,更確切地說是49842小時16分鐘。平均每小時有1000人死去,其中100人來自德軍。德軍在二戰中共陣亡約500萬人。戰爭之初,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能被像模像樣地安葬,但隨著戰局發展,他們只能被草草掩埋。雖然後來有相當一部分遺體被移葬到戰爭公墓,但仍有很多未被確認身份的士兵遺體,埋在歐洲的土地下。其中埋在德國地下的,估計就有數十萬具之多。可以說,紹克他們不僅在挖掘遺骸,也在挖掘一段未能載入史書的歷史。

「做這項工作得有敬畏之心」

  1944年2月,6歲的安娜·羅斯目睹了蘇聯紅軍在雷茨澤克射殺一組德軍士兵的場面。如今已更名為安娜·多曼斯卡的她表示,「永遠也忘不了那些半裸士兵陳屍街頭的一幕」。「他們後來被埋在(雷茨澤克)新教徒墓地的一個大坑中,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我哥哥也葬在那片墓地。」多曼斯卡在給波蘭「橋樑」基金會的信中寫道。過去10年間,該基金會攜手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調查並確定波蘭境內的二戰墓地。

  托馬斯·查巴斯基是該基金會的主管,也是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的10個項目經理之一。他說:「在安娜·多曼斯卡中風前,我們拜訪了她,請她在地圖上指出了那個墓地的位置。」

  在多曼斯卡的幫助下,紹克找到了這處墓葬並進行了挖掘。這些被埋藏了數十年的遺骸重見天日時「看上去有些變形」,但靴子裡的腿骨大多完整無缺。還有一具遺骸的下頜骨向前突出,牙齒完好無損,說明這是個年輕人。

  「做這項工作時,你得有敬畏之心。有人曾說我們是陪伴死者的活人,這話不假。而同死者親屬或目擊者會面,往往讓人很受震撼。」紹克說道。

  據統計,二戰陣亡士兵僅有1/3身份得以確認。有些人的個人信息會被寫在一張紙上,塞入瓶中與他一同下葬。挖到這樣的遺骸很容易確認其身份,此外「狗牌」也能幫大忙。紹克最怕墓地被盜墓者搶先「光顧」——這些他最討厭的人會將「狗牌」等能確認士兵身份的物品洗劫一空,然後在網上出售,或在專門的展覽會上展出。讓紹克只能對著一堆凌亂的遺骸徒呼奈何。

  對盜墓行為,英國軍事考古學家保羅·裡德對《每日電訊》報表示:「二戰考古才剛剛興起,盜墓者正在毀掉我們的未來,他們的行為是對死去士兵的褻瀆……」

二戰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在柏林西北部的萊尼肯多夫區,有一座德國帝制時代的紅磚建築,它曾是德國軍火公司的生產車間,如今是德國「國防軍失蹤與被俘人員信息辦公室」(WAST)的辦公樓,裡面有數千噸關於陣亡德軍士兵信息的紙質文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也是一處「墓地」。裡面有通過梳理文件確認德軍埋葬地點的「遺骸發現」部門,負責與陣亡士兵親屬打交道的「對外協會」,以及負責重新安葬遺骸的部門。該機構搜尋的陣亡士兵,最遠可追溯至一戰。

  WAST的最大財富就是紙質文件了,它們包羅萬象,有軍醫院病歷、個人檔案、墓地信息列表、家庭地址登記表、156卷軍隊郵政服務目錄、重新安葬禮儀章程,以及戰俘信息等。

  進入這座建築,你會意識到,儘管上一次世界大戰已過去70年,但在這裡,至少在上班時間,戰爭仍未停止,甚至還有些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意味——約250名工作人員仍要忙碌地處理1800萬張索引卡和手寫文件。

  索引卡上,在作戰中陣亡的士兵會被標以藍十字;標有紅十字即士兵被正式宣告死亡。對工作人員來說,畫上紅十字意味著工作剛剛開始。「要出具官方死亡通知書!」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然後開始進入撫恤金發放及遺產繼承等環節。

  除了死亡信息,這座建築裡還存有150萬份「搶救報告」。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每一起士兵腳被凍掉的事故、每一項自殘事例、每一台截肢手術、每一次對腹部傷勢的處理……都被詳細記錄下來。

  根據德國相關法律,只要在德國境內發現的士兵遺骸都可被重新安葬。「麻煩的是那些葬在國外的士兵遺體,」WAST的檔案管理員漢斯·赫爾曼·索齊格說,「這時我們就要查對信息,以確認遺骸身份。」他還對WAST同俄羅斯相關部門的合作表示高興,認為這對搜尋陣亡士兵遺骸、促進和平大有裨益。

  並非所有德國人都像索齊格這樣高度看待WAST存在的意義。曾有政客認為,在二戰結束數十年後,還用公共財政去僱傭250人梳理這些戰爭文件,太無必要。如今,這棟建築面向工作人員的小賣部已關閉,索齊格認為這可能是「事情變壞的跡象之一」。

  「年輕人需要知道他們的祖父母輩的情況!」索齊格說。

讓逝者安息,更讓生者安心

  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與WAST是協同合作的關係,前者主要負責實地挖掘工作,後者負責確認和重新安葬,以及文書工作等後續事宜。實際上,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在1989年曾認為,已完成了尋找士兵遺骸的所有工作,負責在德國境內尋找陣亡士兵遺骸的小組也被解散。但隨著柏林牆的倒塌,該機構又重新運轉,並將搜尋範圍擴大至全歐洲。

  迄今,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一共找出了827812具骸骨,其中包括去年找出的31698具。

  「到處都有(德軍)墓地。」紹克說。因此在二戰結束70年後的今天,很多德國老人仍會突然接到他們的兄弟、堂兄弟或父親的死亡信息。

  紹克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在每個國家挖掘的情況都不同,每一片土地都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受。而每發掘一處墓地,都會讓他有所觸動。

  「每處墳墓裡不僅埋有士兵遺骸,也埋著一段悲劇。有時,施害者也會變為被害者。」紹克說。

  這種認識是他在捷克發掘遺骸時形成的。捷克有很多死於1945年的無名軍屬墓,「捷克政府希望我們在墓碑上寫上他們死於二戰的最後幾個月」,但實際上他們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還活著,後來死於當地人的報復行動。

  在異國開展工作,當地人對紹克他們多抱持理解態度。但在有些地方,如科索沃,人們對「前來宣傳和解與和平」的德國人知之甚少,「認為我們是來憑弔英雄的」。

  雷茨澤克的發掘繼續進行。有工作人員在骸骨中發現了一面小鏡子。嚴格來說,在這裡發現的每樣物品都屬於波蘭文化及國家遺產部。不過根據德國同波蘭達成的協議,紹克他們可以帶走發掘出來的每一樣有助於確定骸骨身份的物品。

  「這些私人物品提醒我,這些遺骸曾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的家鄉,親人們曾急切盼望他們回家。」紹克小組成員、32歲的亞當·比亞拉斯說道。

  讓逝者安息,更讓生者安心——這是紹克對自己工作意義的理解。用他的話說,不管多少年過去,「親人們仍需知道他們的下落,需要在軍墓的石碑上看到他們的名字,需要有個地方去憑弔他們」。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歐洲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