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巴頓將軍為何戰時是上校戰後被降至少校

解密巴頓將軍為何戰時是上校戰後被降至少校

揭秘與解密

解密巴頓將軍為何戰時是上校戰後被降至少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作為協約國一方派遠征軍赴歐參戰。1918年11月大戰結束。美國遠征軍凱旋回國,日後成為美軍著名將領的巴頓也在這支隊伍裡。當其他戰勝國軍隊都在論功行賞、封官晉爵時,巴頓肩頭的軍銜等級標誌卻從上校變成了少校。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巴頓有什麼過失而被降級了嗎?

原來,在戰爭期間巴頓佩戴的上校軍銜符號是一種臨時軍銜(又稱職務軍銜、代理軍銜)。戰爭結束後,按照制度規定,他恢復了原來的軍銜(又稱永久軍銜或個人軍銜)——少校。

臨時軍銜早先稱作「名譽晉陞軍銜」,早在17世紀初英國就使用這個詞,用來表示臨時提高一個人的權力,作為對他勝任職守的一種獎賞,後來用於對軍銜的名譽晉陞。在美國,名譽晉陞軍銜的制度也建立較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戰爭時期。例如喬治-卡斯特在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時,已獲得少將級的臨時軍銜,而他的實際軍銜才是上尉。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軍隊在戰時也大都實行這種臨時軍銜制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的意義,美軍認為主要在於「非常時期可以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而避免在非常時期過去後出現過多的高級軍銜」。按規定,軍官臨時軍銜同實際軍銜的差別一般不超過兩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蘇聯軍隊不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其軍官軍銜低於編製軍銜的現象較為普遍。例如1944年,蘇聯近衛步兵第29師急需提升一名團長指揮部隊。上級選定了特列季亞克大尉。於是,21歲的特列季亞克擔負起指揮全團的重任。在他手下,有8名中校、幾十名少校和大尉——這些人都得向特列季亞克大尉敬禮。而在實行臨時軍銜制度的國家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不管你資歷多淺、年齡多輕,你只要擔任團長,就能佩戴上校或中校軍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其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的,與傳統的西方式軍銜有所不同,被人們稱為東方型軍銜。起初這些國家沒有臨時軍銜一說,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有的國家也出現了這種制度。如捷克斯洛伐克新頒布的軍隊服役法規就開始規定「人民軍准尉、軍官和將官在需要時,可臨時授予比其實際軍銜高的軍銜」。

授予臨時軍銜的依據是軍官職務的編制等級,一般隨軍官職務的變遷而自動升降。如美國軍官職務提升後,軍銜符號隨之自動更換;當軍官失去這一職務後,與其相應的臨時軍銜也就隨之撤銷,而恢復佩戴本人的實際軍銜符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揭秘與解密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