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知識大全 - 養生之情志調攝篇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養生之道

養生之情志調攝篇

養生,又稱攝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長;養,即保養、補養、攝養。養生就是調攝生命、保持健康以達到長壽。

養生的實質就是要做到「形體不蔽、精神不散」,養生的核心是要「調和陰陽」。

養生的原則是協調陰陽、保陽益陰;五臟堅固、脾胃為本;暢通經絡、調和氣血。

養生的途徑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正氣。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清靜養神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慾,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托的閒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清靜養神的方法很多,這裡主要介紹修性怡神法。「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現實生活中,高壽的人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其中有許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慮、憂鬱和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叢生或早夭。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指出,「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自除煩惱」。因此,講究養生之道,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首重養德。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閱讀、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均能賞心悅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調神健身。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health_3.php?id=11901&s=1236057616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