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國存在了多少年?阿拉伯帝國的分裂與衰亡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創建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封建王朝。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疆域東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接壤;西臨大西洋。南至莫桑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
阿拉伯(Arab)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里發(Khalifa)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遊牧民族開始征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占庭(Byzantium)和波斯(Persia)的南部邊疆。他們前進,他們作戰,他們征服,他通過血與火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里。是人類歷史上領土東西跨度最長的帝國,僅次於蒙古帝國。
鎮壓了內部反對勢力後,第一任哈里發伯克爾(Bakr,573-634)隨即向敘利亞(Syrian)方面發動了擴張戰爭。巨大勝利的強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歐麥爾(Umar,586-644)發動了阿拉伯歷史上空前的大征服運動。635年,哈里發的軍隊同時對拜占庭和薩珊波斯(226~651)展開了進攻。被稱作「安拉(Allah)之劍」的哈立德·伊本·韋立德(Khalid,?-642)將軍,率領阿拉伯人迅速通過人跡罕至的敘利亞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舉殲滅了拜占庭5萬大軍,佔領了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Damascus)。哈里發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於638年請降歸順。面對阿拉伯人猛烈的攻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悲哀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佔領敘利亞後,4萬阿拉伯鐵騎乘勝揮師東進。637年,哈里發的軍隊佔領了伊拉克(Iraq),並向波斯腹地不斷推進,最終於642年在卡迪亞戰役中徹底擊敗了波斯軍隊,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波斯帝國。與此同時,西征大軍也捷報頻傳。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642年,哈里發成為亞歷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個埃及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Osman,574-656)繼續進行擴張戰爭,在他的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先後征服亞洲的呼羅珊(Khorasan)、亞美尼亞(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亞(Libya)等地區。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奧斯曼徵集小亞細亞(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龐大的哈里發帝國是阿拉伯貴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體。不同民族與不同信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隔閡與矛盾;廣大人民群眾與貴族官僚、富商階級之間存在著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穆斯林內部也因複雜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別是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又從帝國內部培植起離異的勢力。因此,9世紀中葉以後,哈里發政權已逐步釋放盡自身的能量,帝國急劇滑向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直至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