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流派?超現實主義流派產生的背景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現代西方文藝流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盛行於歐洲,在視覺藝術領域中其影響最為深遠。致力於探索人類的潛意識心理,主張突破合乎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徹底放棄以邏輯和有序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及夢的經驗相融合展現人類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認為,現實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許多本能和慾望受到壓抑,能夠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實和本來面目的是現實之外那絕對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現實的世界,這就是人的深層心理或夢境。打破理性與意識的樊籬,追求原始衝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將文藝創作視為純個人的自發心理過程,這些都是其基本特點。
作為一種思潮得到確立,是此派理論家布列東於1924年在巴黎發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以後。在宣言中他給超現實主義下了定義:"超現實主義,名詞。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頭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他認為,超現實主義就是要"化解向來存在於夢境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而達於一種絕對的真實,一種超越的真實"。其理論依據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學說中的潛意識。說、夢的解釋以及自由聯想法最受其青睞。
產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領域裡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精神革命"。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勒東、蘭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於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勒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勒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