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愛情故事大全 - 報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選(第三輯)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經典美文

報刊文摘·哲理短文精選(第三輯)

毛毛蟲之死

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吋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不停地堅韌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於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實驗筆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這麼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隻稍與眾不同,便立刻會避免死亡的命運。

摘自2001年9月22日《新華日報》作者佚名

沒有信譽就沒有生存

說是有一名我們在德國的留學生,畢業時成績優異得很,但在德國四處求職時,被很多家大公司拒絕,選了一家小公司去求職,沒想到仍然被拒。德國佬給留學生看了一份記錄,記錄他乘坐公共汽車曾經被抓住過3次逃票。

講述這件事的是一位知名學者,他說,德國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幾率是萬分之三,這位高材生居然被抓住3次逃票,在嚴肅嚴謹的德國人看來,大概那是永遠不可饒恕的。

當初聽見這件事時,只是想我們這位留學生不該貪小便宜以至於因小失大。直到最近,不斷聽人說起,國際經濟就是信譽經濟,似乎才明白了德國人為什麼把那件逃票的小事看得那麼重要:一個人在三毛兩角的蠅頭小利上都靠不住,你還能指望在別的事情上可以信賴他嗎其實,一個成熟的社會,一個有力量的社會,不但要考察每一個人,而且還要為他們建立必要的檔案,這個必要的檔案並不是黑檔案,而是能夠向有關方面證實你的可信度的。這樣,銀行才可以借錢給你,商人才敢跟你做生意,別人才能與你合作,公司才好聘用你,當然你也可以分期付款購房購物……只要有證據表明你是一個信譽良好的人,信譽就是你的通行證,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於這個文明社會。

只有當這個社會不但有輿論,而且有能力懲治那些沒有信譽的人時,這個社會才是健全的。 摘自《北京紀事》2001年第23期作者葉公

美國:特殊的學生作業

日前,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學的一位老師給他的學生們佈置了一項非同尋常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給當地企業寫封信,提個盡可能荒謬的要求。小學生凱特於是寫信給當地的一家快餐連鎖店說,她希望能終身免費吃炸雞,因為這是她的最愛。同時她還很有禮貌地稱,如果這個無理要求被拒絕,她也會表示理解。結果這家快餐店竟答應了凱特的要求,因為連鎖店的經理和其他人都覺得,凱特把這家店的食品當作自己的最愛是他們的榮幸,更何況她還那麼誠懇。

對凱特的老師說,這個作業其實並不特殊,他每年都會讓五年級的學生們寫這樣一封信,目的是使寫作更富趣味。今年還有兩個學生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一個可以在一個月內免費喝巧克力牛奶,另一個獲准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飯店免費舉辦一個冰激凌晚會。當然大部分學生提的要求都遭到了拒絕。比如有一個學生寫信給一位六年級老師,希望自己下一學年可以免做作業,結果當然沒有被答應。

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得到的語言的、社會的、感情的、創造性思維的收穫比我們小時候做慣了的什麼《給爺爺的一封信》要好多少什麼時候,這種作業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變得不再特殊。

摘自《中國青年》2001年第6期

莫為昨天後悔莫為明天憂愁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約各自入定以後,彼此追尋對方的心究竟隱藏在何處。和尚無論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樹梢上,山之巔,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於剎那之間,追蹤而至。他忽悟因為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故被找到,於是便想:「我現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處。」也就是進入無我之鄉,忘我之境,結果道士的心就追尋不到他了。」

這個故事有點玄。我們是常人,不必高談玄理,立身行事,還是踏踏實實從日常生活上做起,比如得失之心,誰能無之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者,有點不近人情。但如能由於自己的得而喜,失而憂,推己及人地也為旁人的得而喜,失而憂,就算做到忘我的一半了。

其實人不必忘我,只要學著把這顆心一天天放得寬大,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便有無窮喜樂。三年前,在美國遇到一位黑人鼓手,他把所得微薄工資,辦了一個簡陋的收容所,輔導迷失逃家的兒童,一一送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他的夥伴讚美他,一個小小的人兒,有一顆大大的心。他對我說:「我從來不為昨天後悔,也不為明天憂愁。我只為今天所獲的友情與信賴而快樂。」我聽了好感動。他的忘憂,大概就是「忘我」的境界吧這個充滿憂患的世界,只有一顆大大的心才托得祝

摘自《琦君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木匠的門

一個木匠,造一手好門,他費了好多時日給自家造了一個門,他想這門用料實在、做工精良,一定會經久耐用。

後來,門上的釘子銹了,掉下一塊板,木匠找出一個釘子補上,門又完好如初。後來又掉下一顆釘子,木匠就又換上一顆釘子;後來又一塊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塊板換上;後來門栓損了,木匠就又換了一個門栓;再後來門軸壞了,木匠就又換上一個門軸……於是若干年後,這個門雖經無數次破損,但經過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堅固耐用。木匠對此甚是自豪,多虧有了這門手藝,不然門壞了還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鄰居對他說:「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們家這門」木匠仔細一看,才發覺鄰居家的門一個個樣式新穎、質地優良,而自己家的門卻又老又破,長滿了補叮於是木匠很是納悶,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這門手藝阻礙了自己家門的發展。」於是木匠一陣歎息:「學一門手藝很重要,但換一種思維更重要,行業上的造詣是一筆財富,但也是一扇門,能關住自己。」

摘自2001年10月12日《雜文報》,作者王曄

你能做到

你無法阻止鳥兒從你的頭頂飛過,但卻可以阻止鳥兒在你的頭上築巢很早的時候,有位獵人沒有鞋子,他的腳經常被鋒利的石子和荊棘刺破,弄得鮮血直流。他的妻子很心疼,一邊給他包紮傷口一邊說:「要是給所有的路都鋪上動物的毛皮那有多好。」

丈夫說:「這怎麼可能呢那得需要多少張毛皮,得花多少錢氨

但丈夫從妻子的話中得到了啟發,他高興地對妻子說:「腳受傷,是因為腳皮太薄,如果在腳上包上一塊動物毛皮,那麼,鋒利的石子和荊棘就無法刺破我的腳了。」

妻子馬上取來一塊堅韌的毛皮,把它裹在丈夫的腳上。獵人感覺十分舒服、溫暖,而且石塊、荊棘也無法刺傷他的腳了。

有句諺語這樣說:「你無法阻止鳥兒從你的頭頂飛過,但卻可以阻止鳥兒在你的頭上築巢。」

生活有時也是如此。我們無法得到富有、權勢、愛情的滿足,但卻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每天擁有一份好心情。

摘自《八小時以外》2001年第4期 陸勇強

你想一鳴驚人嗎

你知道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柏恩斯坦是怎麼一朝成名的嗎?那是1943年,在他擔任樂團副指揮的時候,有一天演出之前,正指揮生病了,臨時由他代為上常25歲的他,在後台緊張得要死,但是一上台什麼緊張都忘了,他盡情地發揮,只記得整場演奏結束,台下的觀眾起立、鼓掌、尖叫。柏恩斯坦就這樣「一鳴驚人」、「一炮而紅」。

你知道唐代大詩人陳子昂21歲來到京師,是怎麼在「一日之內,名滿都下」嗎?陳子昂有一天遇見個賣琴的人,開價百萬,大家都買不起,陳子昂卻運來現金,當場買下。四周的人希望欣賞他彈琴,陳子昂說,「明天請大家來我家。」第二天,大家都到了,陳子昂對大家說:「我陳子昂有文章上百卷,大家不知道,居然對這區區彈琴的小技感興趣。」說完把琴舉起來,當場砸碎,並且把上百卷文章分送給大家。就這麼一天,陳子昂成名了。

當你想陳子昂未免太詐,而且家裡必定十分富有的時候,你想沒想過,如果換了你,你是不是能在一天之內,拿出上百卷的好文章給大家看呢陳子昂不是跟柏恩斯坦一樣,早有準備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一朝成名、一鳴驚人,可是有幾人知道「一鳴驚人」的人,絕不是臨時抱佛腳,惡補考上學校的那種人.

摘自2001年10月12日《上海商報》,作者劉墉

偶然事件會創造機會

有個老牧師生活在一個山谷裡。40年來,他照管著教區所有的人,施行洗禮,舉辦葬禮、婚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

有一天,天下起雨來。水位高漲,迫使老牧師爬上了教堂的屋頂。正當他在那裡渾身顫抖時,突然有個人划船過來,對他說道:「神父,快上來,我把你帶到高地。」牧師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來,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真誠地相信上帝,你可以駕船離開,上帝會救我的。」兩天之後,水位漲得更高,老牧師緊緊地抱著教堂的塔頂。這時,一架直升機來了,飛行員對他喊道:「神父,快點,我放下吊架,我們將把你帶到安全地帶。」對此老牧師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講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樣,直升機也離去了,老牧師被水沖走,淹死了。因為是一個好人,他直接升入天堂。老神父凝視著上帝,氣沖沖地說:「40年來,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你卻讓我被水淹死了。」上帝迷惑不解地說:「我不相信,我確信我給你派去了一條船和一架直升機。」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中,類似於船與直升機的機會一直存在著,我們需要的只是正確的認識它們。當我們為自己確立了目標之後,我們真正能做的只是抓住機會。這樣,那些令我們熟視無睹的看似偶然的事件就會變成真正的機會。幾乎任何一件事都會創造出一種機會。

摘自《領導文萃》2001年第11期作者羅賓‧西格爾

侵略者征聯

1933年3月,偽滿洲國的御用文人秉承日本侵略者的意旨,懸賞重金在報上舉辦的征聯活動。

其上聯是:本莊欲滿清平,打出兩張一萬。此聯是雙關語,若單純從字面上看,參予搓麻將的莊家想打滿貫或清一色或平和贏錢,就不用萬子了,果斷地將萬子打出去。但針對當時形勢,上聯的隱語是:日本軍官本莊繁想要滿洲太平、繁榮,故打跑了張作霖、張學良和萬富林。此聯獎金高達1萬元,某些軟骨頭者一心想撲大獎,極盡粉飾阿諛之能事,標出的下聯,連日本人都覺得「蠢」;而有骨氣的中國文化名人對此卻不屑一顧……日本人並不死心,不惜加金續征,每年添增獎金1萬元。到了1944年,獎金達12萬元矣,相當於當時400名普通職員一個月工資的總和,但直至1945年日本帝國投降,仍然無人「中獎」是年1945年春節後,瀋陽有人署名「一群市民」奮然投書「應徵」。令日本人一看當場暴跳如雷。聯云:吾輩光復中華,驅逐四寇三奸。

「四寇」指當時侵佔東北三省的四員日軍頭子;「三奸」指溥儀等偽滿洲國諸漢奸。

摘自9月15日《羊城晚報》作者繆浩然

齊桓公現象

齊桓公在治國上依靠管仲,率先成就霸業,這是他尊賢的一面。然而,還有另一方面鮮為人知。就是他喜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抬轎提鞋的小人。一個小人名叫豎貂,此人原是桓公的「幸童」,就是「男寵」。第二位叫易牙,桓公一次戲言,不知人肉何味。次日,易牙就殺了自己的3歲兒子,親手蒸給桓公吃。第三位叫開方,本是衛國的公子,齊伐衛,衛國派做人質的。

當管仲病重臥床時,曾特別警告桓公,說他死後一定要驅逐豎貂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

管仲死後,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缺少刺激,活著覺得沒勁。於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

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貂、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後來齊桓公生病,豎貂、易牙他們為了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裡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67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

自古及今,無數英雄豪傑都不約而同地犯了同樣低級的錯誤,這就是所謂「齊桓公現象」。

摘自2001年2月26日《生活時報》作者史天元

騎虎的人

有一個人行經山路,突然遇見一隻猛虎,他連忙爬到樹上。

當老虎咆哮著要跳上來時,他因為驚慌過度,從樹上跌了下來,剛好跌在猛虎背上,只得拚死抱住虎身不放,而老虎也受了驚嚇,立即拔腿狂奔。

路人不知事情的緣由,看了以後,不覺稱讚道:「你看,這個人騎著老虎多威風啊簡直就像神仙一般快活。」那人在虎背上苦不堪言地應道:「你們看我威風快活,卻不知我想要下來卻下不來,心裡惶恐萬分,怕得要死呢」。

拜倫說過:「當一個人能瞭解別人的痛苦時,他自己也必是已經飽嘗痛苦的人。」

摘自9月23日《山西工人報》作者青子

奇跡誕生的途徑

1968年的春天,羅伯‧舒樂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教堂的預算為700萬美元,這對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當天夜裡,舒樂博士拿出一頁白紙,在最上面寫上「700萬美元」,然後又寫下10行字:一、尋找一筆700萬美元的捐款;二、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三、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四、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五、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六、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七、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八、尋找280筆25000美元的捐款;九、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十、賣掉10000扇窗,每扇500美元。

60天後,舒樂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動富商約翰‧可林捐出了第一筆100萬美元。第65天,一位傾聽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第一筆1000美元。90天時,一位被舒樂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動的陌生人,在生日的當天寄給舒樂博士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本票。」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6個月內,一萬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歷時12年,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與經典,其最終的造價為2000萬美元,全部是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

不是每個人都要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設計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攤開一張白紙,敞開心扉,寫下10個甚至100個實現夢想的途徑。 摘自《深圳青年》第2期作者亞萍

如何給金魚換水

無論懶惰者還是勤勉者,養金魚都不成問題。勤勉者可以每天換一次水,懶惰者盡可以一月一換。只是如果突然改變換水的習慣,變一天為一月,或變一月為一天,金魚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暴亡。勤勉者據此得出結論:金魚必須一天一換水;懶惰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金魚只能一月一換水。

科學的結論是:金魚必須換水,又必須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生活必須流變,固守是危險的;傳統必須承襲,撕裂同樣是危險的。

摘自《中外期刊文萃》第5期作者董玉潔

請皇帝吃飯和凡爾賽宮

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清河郡王張俊有幸在府邸宴請宋高宗趙構。為了這一榮幸,張俊可沒少折騰。光是正宴之前的干鮮果品,蜜餞小吃就有100多種。菜品更是豐富,共120款,僅下酒菜就有15盞。此外,還有插食六樣,廚勸酒十味,對食十盞二十分等等。張俊率兵跟隨趙構幾十年,曾為其稱帝立下勸進之功。趙構對他恩寵有加,但也對他存有戒心,讓他讀《郭子儀傳》,不要功高震主。因此,宋高宗吃這頓飯既是示恩,也有現場考察張俊的意思。好在張俊是個明白人,總算應對得宜,平安過關。

500年後另一個請皇上吃飯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1661年8月17日,法國財政大臣富凱請路易十四到他新建的沃勒維特孔宮吃飯。這次宴會是法國歷史上最豪華的一次,6000名賓客均使用金銀餐具,一次酒宴花了12萬里弗爾。富凱原想伺候好國王以升任宰相,不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路易十四看到富凱的宮殿如此富麗,遠勝於己,不禁怒從心頭起。一個月後,富凱被捕,沃宮遭抄。路易十四利用沃宮圖紙和查抄的各種物品,給自己修了一座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凡爾賽宮。

摘自《財經》第5期作者汪朗

缺陷的意義

有一位外科醫生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了一連串奇怪的現象: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臟奇跡般地增大,好像是在努力應付心臟所帶來的缺陷;腎病患者若摘去了左腎,那麼他的右腎的生命力往往十分強盛。另外,在眼睛、肺等手術中,都是如此。

於是,醫生對此深入研究,並從病理學範圍擴展到心理學方面。他對一所美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十分之七視力不好。他又調查了100位擁有財富1000萬以上的人士,結果表明他們70%以上的人出身貧寒。

這種現象曾讓醫生困惑不解。但他在研究貝多芬生平的過程中,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妙。貝多芬的聽覺從小就存在問題,20歲開始影響正常生活,28歲已聾得十分厲害了。但他從小就喜歡上了音樂,創作力最為輝煌的時期,也是他的聽覺慢慢喪失的時候。聽覺全部喪失的時候,他接連寫出了英雄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第五交響曲……這位醫生經研究認為,一個人一旦身體上有缺陷,必然會產生一種彌補的機能與心理。如果一個人在幼時就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只要沒有被弱點徹底擊潰,那麼這些弱點很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達到別人無法達到的高度。有時候,缺陷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十分倒霉的事,它可能是造就你的一個先行的消息。

摘自《華人月刊》第4期,流沙

人窮還是心窮

有個富人和窮人的故事是這樣說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車時,都見一個窮已至極的要飯人,守在路邊。那富人開始理也不理,鄰人都說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說我這樣恰是慈善,他站在這要飯越是要得著,越不想去致富,因為他還活得下去,富招兒都是被窮逼出來的。鄰人搖頭,說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窮人沒路,有了路自會去謀生。富人說咱試試看。第二天富人下車,走到要飯的跟前,給他三張大票,說:我最初就是300元錢做小買賣起家,現在同樣給你這麼些錢,你自己去謀力,幹點什麼吧,別在這要了。那窮人見錢眼開,滿口應諾,從此半月沒見,鄰人正以為富人這錢給對了時,那窮人把錢花完又回來了,還是站在原來的位置,伸出討乞的手。富人的車開過,從此再也不理這個窮人。

人受點窮,特別小時候生活拮据沒什麼不好,幼時苦日子能激勵人一生奮進。世上的財產永遠不會絕對平均,有富就有窮。哀莫大於心死,窮莫大於心窮。心窮透了,誰也沒辦法救你。

摘自3月14日《廣州日報》作者馮景元

人是路走出來的

人生有兩種:開拓式和因循式。以路為喻,前者是開路,向「無路」之境進發,敲醒蒙昧的處女地。後者是走既有的路,為了謀生,每個人都得進入一個大致固定的程式,上班,下班,干刻板的工作,見一樣的臉孔,賺工資。輕車熟路,人被習慣帶著轉。老馬識途,僅是一方面;「途」也塑造途中的老馬,從姿態到個性。

除卻少數的天才,我們基本是「路走族」。於是,我們的模樣,姿態,思想,乃是由你每天重複地走著的路塑造的,路是壓模,你的靈魂貼在路上,讓它製出一種成品。

路製造人,在佈滿著現成的大路小路高速路不歸路的人寰,路就是人生,就是歷史,就是性格與命運。你要脫出路的主宰,反過來,由你來走它嗎可以的,從事創造吧,向科學的思想的禁地突進吧,脫掉成見的桎梏,作一個驚世駭俗的「另類」吧你越是能夠發揮自由的意志,越能把像蛇一般盤在心靈上的世俗之路脫下來,踏在腳下,興會淋漓地走上一回。

摘自1月31日《社會科學報》作者【美國】劉荒田

山谷的起點

一位煩惱的婦人來找我,說她正為孩子的功課煩惱。我說:「孩子的功課應該由孩子自己煩惱才對呀」她說:「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試考第四十名,可是他們班上只有四十個學生。」我開玩笑地說:「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很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你想想看,從今天開始,你的孩子不會再退步了,他絕對不會落到第四十一名呀」我說。

婦人聽了展顏而笑。我繼續說:「這就好像爬山一樣,你的孩子現在是山谷底部的人,惟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煩惱,鼓勵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會走出來。」過了不久,婦人打電話給我,向我道謝,她的孩子果然成績不斷往上升。

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

摘自10月6日《今晚報》作者林清玄

山裡娃的信讓人心痛

譚鵬是一所農村小學六年級某班的班主任。他讓班上每個同學都寫一封信作為作文,沒想到這些信卻讓他心痛。

「尊敬的老師:我的內心很痛苦,只有您是我惟一相信的人同學們都說我媽媽在廣東『做雞』,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我知道這是一件不很光榮的事,我們這裡有很多人坐汽車到外面去『做雞』,有的初中沒畢業就去了,我兩個表姐就是的,回來就有很多錢。老師,請您告訴我,什麼是『做雞』」

「親愛的哥哥:首先,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這個星期老師帶我們去野炊了……然後,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老師帶我們過馬路,不斷向一輛小汽車招手,意思是,要他停一停,我們正在排著隊過馬路,可小汽車還是像離弦的箭衝了過去,我差點被軋死了老師說做人要有愛心,那種人卻一點都沒有……」

「尊敬的爸爸:……您去年捉了兩隻猴面鷹,賣了錢,你還經常捉很多烏鴉運到廣東去賣錢。這次你又捉住了一隻老鷹,賣給一個幹部得了70元,就給我買了一個嶄新的文具盒。我以前總以為你很了不起。可現在我們老師說,人和動物要交朋友,這叫做保持生態平衡,以後我不能允許你這樣殘忍了」

「尊敬的朱總理爺爺:您知道嗎我們農村真的太窮了,爸爸說鄉政府的官連他們辦公室裡的蜘蛛網都不掃,哪裡還有本事讓農民發財呢電視裡那些歌星什麼的,熱鬧得不得了,很有氣氛,很隆重的樣子,好像國家富裕得不得了,可村裡越來越多的小孩去大城市賣花了」

看完來信,譚鵬寫道,夜色已深,我心波瀾啟戶視之,滿天星斗都是孩子的眼睛。

摘自《雨花》2001年第9期

燒出新的希望

1914年12月,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但事前卻只報了23.8萬的保險。

大火最凶的當兒,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裡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他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白髮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裡斯後來寫道:「他都67歲,可眼下這一切都付諸東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裡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看不著這樣的場面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了個一乾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

摘自《風流一代》第9期下半月刊

生命不僅屬於自己

記不得從哪一天的清早開始,大病初癒的母親站在院子裡甩胳膊伸腿彎腰的做早操。有一次我開玩笑說她:「媽,您可真行,這麼冷,天天都能堅持」她說:「咳,練練吧,我身子骨硬朗點兒,省得以後給你們添累贅。」

也許,只有母親才會這樣對待生命。她將生命不僅僅看成自己的,而是關係著每一個孩子,將她的愛通過生命的方式傳遞。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這樣的,都不僅僅屬於自己,都會天然地聯繫著他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只是有時我們不那麼想或想得不周,總以為生命是屬於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罷了,而不那麼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這樣是會連及親人的,他們現在會為我們日夜擔心,日後會為我們辛苦操勞。這樣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飲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邊吃藥一邊照樣攥著酒瓶子不放。不止一個人說他:「你得注意點兒身體,要不會喝出病來的,弄不好連命都得搭進去。」他卻說一句:「無所謂。」照樣以酒為樂,根本沒考慮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來不可收拾的時候會給親人帶來多少痛苦。

每次看到他這樣子,我便想起母親。我們常說一個人和一個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實,一個人和一個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連的。

摘自《中國青年》2001年第3期作者肖復興

時間與人生

近有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朱利安‧巴伯精研40年,提出全新時間觀念,他認為,地球、地球以外的一切,直至最遙遠的星系,所有的都永恆不變,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實際上,時間和運動只不過是幻覺。他認為時間在宇宙中不起任何作用。「宇宙外沒有滴答作響的時鐘來衡量事物發展的進程」。細察其說,似乎是謂時間只不過是一把衡量物體位置變化的尺子。或者說是人的「自作多情」的認識。他以為時間並不存在,是將眼光跳出人的視界而言,而矚目更廣大的無量的無生命界。

這種考量在有的時候是令人沮喪的。不過將其從理論物理學上移到人生情感的領域,卻只能加深哲學的深度。民瘼深重、經常打仗的馬其頓,一個小孩問他爸:大人說槍炮聲是國王要結婚歡宴,可是他們的婚宴怎麼老是沒完沒了啊大人驚愕不置,悲從中來。又在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數學教授楊武之偶帶他的4歲小兒子楊振寧的小弟弟到昆明郊外散步,正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異樣景色,暮色已降,草蟲鳴聲四起,小弟弟突然說:爸爸,等我以後長大了您長小了,我也帶您來這裡散步楊武之一怔,眼淚隨即奪眶而出。此即是時間的生命化,山河歲月,家國之感,郁乎其間矣。複雜的時間感觸動了人心最深處的情懷神經,所以潸然淚下。沒完沒了的「婚宴」啊,「等我長大您長小了我也帶您來這裡散步」,這樣融入血淚的「時間感」,我們誰能避得開呢?

摘自2001年2月20日《廣州日報》作者伍立楊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4517&s=1179474832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