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金屬項圈能抗疲勞?
走在大街上或者穿行在寫字樓裡,你不難發現,不少年輕人脖子或者手腕上都戴著一些酷似項鏈或者手環的東西,這些項環、手環有的是橡膠的,有的則是一條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粗繩子,乍一看還真以為是個裝飾品,一位項環的擁有者劉小姐告訴記者,這是今年流行的一種項環,據說有消除疲勞、緩解肌肉酸疼的功效。小小項環真有如此大的功效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疑問一根粗繩售價198元
根據劉小姐的介紹,記者來到了位於王府井的這家銷售這種項環的店舖。這裡的顧客大多顧客是年輕人。記者看了一圈,這樣具有「神奇」功效的產品不光有項環、手環、指環,還有運動休閒服裝、襪子、鞋墊以及人體各關節部位的運動保護產品。此外,還有一些圓形的小貼紙模樣的產品,不知道做什麼用的。幾位正在挑選項環的年輕人都是一身運動裝扮,其中一位脖子上已經有了一個項環,顯然他是帶朋友過來買的,還時不時地給同伴一些顏色上和款式上的建議。記者看到,一根粗繩模樣的項環售價竟然高達198元!這還是最便宜的款式,而裡面那些貨架上掛著的看似橡膠的項環則要200多元,旁邊的運動護肩售價則為500元。從外表上看這些項環並無出眾之處,和家電的電源線差不多粗細的線繩上繡有一些花紋,兩端分別有一個橡膠質地的小疙瘩,接口處是一個很普通的塑料插口,扣上之後就成了一個項環,記者左看右看都覺得它和普通的裝飾掛繩沒多大區別。為什麼如此高的價格還能引來這麼多消費者,記者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體驗顧客來購物先拎水瓶子
正當記者對店裡的產品表示好奇時,銷售小姐走過來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記者指著那些圓形的小貼紙問:「這是做什麼用的?」銷售小姐說:「這些是可以幫你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的膠貼。每片都含有碳化鈦,哪兒疼就貼哪兒。」「啊?這麼神?」記者表示驚訝,銷售小姐看到記者如此反應好像見怪不怪,平靜地問:「你做過實驗了嗎?」「什麼實驗?沒做過。」記者答。銷售小姐招呼記者來到一個小桌子前,記者看到桌子上放著3大瓶2L左右的藍色玻璃水,一瓶單獨的,另外兩瓶用膠帶纏在一起。銷售小姐從衣服架上取下了一件黑色的女式吊帶背心,一切看似準備就緒,實驗就此開始。
銷售小姐讓記者單手提起一瓶玻璃水,「記住你手上這瓶水的重量,然後放下,注意手別離開瓶子。」銷售小姐對記者下著指令,記者把這瓶玻璃水從桌子上提起,上下掂量了幾下,然後放下,手仍然放在瓶蓋處沒有離開。這時銷售小姐把那件黑色吊帶蓋在記者拿著瓶子的手臂上說:「我們這兒賣的衣服也都是利用納米技術並且含有鈦的,我把它蓋在你手臂上,然後你再提起瓶子。」記者順勢提起瓶子說:「沒什麼感覺埃」銷售小姐讓記者放下瓶子,然後把記者手臂上的衣服拿掉說:「現在你再抬起來試試。」記者再次抬起瓶子,彷彿感覺手中的玻璃水輕了一些。銷售小姐問:「是不是輕了?」記者說:「好像有點兒,但不太明顯。」「這就對了,就是因為你體內有一些混亂的電流,而我們這衣服含有水溶鈦,它可以幫你調節肌肉電流,減輕肌肉壓力。」銷售小姐解釋道。
記者從銷售小姐的手中拿過來仔細看了看,衣服材質很滑溜,和普通運動服沒什麼兩樣,而掛在貨架上的衣服也都是運動休閒類服裝,一件普通的一色T恤衫就要400多元。「這衣服蓋在我手臂上幾秒鐘就能調節我的肌肉嗎?」記者表示懷疑,銷售小姐說:「你自己不是也感覺到了嗎?確實有作用。」對方則表示,有效果,但是由於衣服的面積比項環要大得多,所以感覺也會更明顯一些。
記者在現場隨機採訪獲悉,通常顧客逛到這家店並對產品感興趣的時候,都會被銷售人員帶到這個小桌子前做上面提到的這個實驗,不少人都在銷售人員的指示下完成實驗,並且購買這種含鈦金屬的保健產品。
解析多數消費者接受心理暗示
記者在店裡碰到一位剛剛付款購買了一條水溶鈦項環的男孩,他拿到項環後就迫不及待地戴在了脖子上,銷售小姐讓他坐下來填寫會員卡,並說在一年之內卡內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返300元代金券,銷售小姐還特別強調說:「你自己不買產品,介紹朋友過來購買我們也會把積分加在你的會員卡上。」男孩在填寫會員卡時突然表示頭有些暈,銷售人員說:「這說明你平時頸部過於疲勞,戴上項環反應比較大,習慣就好了。」記者在項環塑料包裝背面看到注意事項寫道:「本產品是基於物理原理,具有安全穩定的特點。如使用中偶見眩暈不適之症狀,請暫停使用本產品。」
隨後記者採訪了幾位購買過這種號稱可以調節身體電流來緩解肌肉的痛疼與僵硬、改善血液循環項環的消費者,一位在網站工作的李小姐就告訴記者,她經朋友介紹買了一條水溶鈦的布繩項環,但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頸部酸疼好像並沒有什麼改善,不過她仍然每天堅持戴著:「都快花200元了,應該會有點兒用吧。」李小姐自我安慰地說。
著名心理咨詢專家韓三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消費者在選購這類產品時很明顯是受到了對方的心理暗示,在與銷售人員面對面的情況下,對方通常都會誇大產品的好處、優點以及權威性,消費者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例如記者在銷售人員為自己做實驗的時候被問道:「是不是輕了?」這很明顯是一種心理暗示的手法,因為這些所謂的現場實驗,結果往往都是模稜兩可的,尺度更是不好把握和衡量的,此時消費者就有可能已經不由自主地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