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意大利為什麼公然背叛自己的盟友加入協約國?
一戰時期意大利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同盟。而意大利本想把突尼斯變成自己的殖民地,誰知法國先下手為強,搶先控制了突尼斯。
到嘴的肥肉沒了,意大利自然對法國不滿,可自身國力又不如人。一個人打不過沒關係,意大利把目光投向了與法國積怨已久的德國。1882年,意大利與德奧結成了三國同盟。而法國、英國、俄國也互相組成了同盟。
然而,等到1914年一戰爆發後,意大利卻「關鍵時刻掉鏈子」,鑽盟約的漏洞作為理由宣佈中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內心深處「親切」問候了意大利國王全家。而在1915年,意大利更是與英法俄達成協定,對奧匈帝國宣戰,公然背叛自己的盟友。因為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有「跳槽」行為,也成為了大家在飯後的笑談。
笑歸笑,我們還是要研究一下,意大利為什麼要在一戰中背叛自己的盟友呢?
一、奧意矛盾
意大利之所以加入德奧同盟,主要是為了尋求德國的幫助。意大利與奧匈帝國之間矛盾不小。但是為了能夠與德國結盟,意大利心不甘情不願地選擇接近奧匈帝國。
奧意矛盾從何而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分裂割據對於亞平寧半島而言是家常便飯。近代以來,意大利多個邦國實際上都受奧地利控制。
顯然,要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統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意大利首當其衝的鬥爭對象就是奧地利。19世紀中期,意大利王國(包括其前身撒丁王國)通過擊敗其他邦國,並先後與同奧地利存在矛盾的法國、普魯士結盟,最終實現了統一。
意大利雖然實現統一,但是南蒂羅爾等地依舊處於奧匈帝國的統治下。在意大利看來,這些地區應該是自己的領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拿下這些地方。此外,統一後的意大利尋求在巴爾幹半島擴大影響力,也與奧匈帝國產生了利益糾葛。由此可見,奧意兩國歷史與現實積怨著實不小,兩國結盟的根基就不怎麼牢固。
二、與協約國的關係
除了同盟國成員的內部關係之外,我們還要著眼於意大利與它的新朋友協約國成員之間的關係。
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意大利的經濟發展在列強裡面算是比較落後的。為此,意大利對於外國投資存在相當的依賴。外國投資的兩個重要來源地,就是英國與法國。
此外,意大利希望奪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下的利比亞。法國當時正在與德國爭奪摩洛哥,為了獲取更多國際支持,向意大利拋出橄欖枝。1902年法意兩國達成密約,互相同意對方在上述兩地的行動。意大利當然也要投懷送禮。
1906年在討論摩洛哥的國際會議上,意大利居然也和英俄一起支持法國,結果只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弄得德國好不尷尬。不久以後,俄意兩國也簽訂密約,俄國通過同意意大利在利比亞的行動,換取意大利支持自己在黑海的行動。意大利和盟友奧匈帝國矛盾依舊,與敵對陣營的法俄確實關係日益緊密。
意大利和英國的關係也比較好。因此,當英國與法俄結盟後,意大利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與德奧的盟約。意大利不想和英國翻臉,也擔心戰爭爆發後意大利海岸線會遭到強大的英國海軍的攻擊,被協約國封鎖,那可就太慘了。
一戰爆發後,雙方競相拉攏保持中立的意大利。為了挽留意大利,德國要求奧匈帝國在領土問題上做出讓步。而英法俄用更多的奧匈帝國領土作為見面禮,對意大利誘惑力更大。(反正這些地盤不是自己的,再怎麼漫天開價也不損害自己的利益,用不著心疼。)
綜合以上因素,1915年意大利加入協約國。
然而意大利的表現實在是不敢恭維。在北意大利戰線,意軍愣是沒從奧軍手裡佔到多少便宜,後來更是被前來增援的德軍暴打。
意大利好不容易在戰後當上戰勝國,英法見它的表現實在拉跨,也選擇不講信用,先前對意大利的承諾只兌現了一小部分。意大利見英法不講武德,氣個半死,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給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建立提供了可乘之機,結果就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