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背景:歐洲與中東的局勢分析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背景:歐洲與中東的局勢分析

歐洲歷史故事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背景:歐洲與中東的局勢分析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1096年至1099年間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發起,旨在收復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佔領的累范特聖地的一項軍事行動,最終以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烏爾班二世最初為了應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的求援,而號召西方志願軍前往拜占庭帝國抵禦塞爾柱人從安納托利亞而來的入侵。後來,東征的目的逐漸演變為奪回聖地及耶路撒冷城,並將東方基督教從伊斯蘭的統治者解放出來。

十字軍成員主要為來自西歐各國的騎士和農民,他們跋山涉水,來到君士坦丁堡,而後又將戰矛轉向耶路撒冷。隊伍中幾乎全是落破的農民,騎士寥寥無幾,而且由於他們並未受過戰鬥訓練,因此最初農民十字軍並未到達聖城。1099年,西歐各路封建領主率領的正規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並屠殺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猶太居民。東征過程中,西方人在累范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和埃德薩伯國四個十字軍國家。由於十字軍對耶路撒冷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聖城懷有極強的熱忱,因而他們拒絕將奪取的土地歸還給拜占庭帝國。至今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定位為防禦性還是侵略性仍存在爭議。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徒對於穆斯林的勢力擴張的一次回應,其後的近兩百年內,第二次東征至第九次東征紛至沓來。同時,東征也間接重開了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衰落的國際貿易。

  背景

歐洲局勢

在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擴張的西部邊境,即伊比利亞半島上,基督徒在11世紀前便已展開收復失地運動,但運動是時斷時續的,且並不以十字軍為名。11世紀後,外來的騎士,尤其是來自法蘭西的騎士逐漸增多,開始協助伊比利亞的基督徒。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不久,烏爾班二世曾鼓動伊比利亞的基督徒奪回塔拉戈納,當時教宗就已使用了一些後來向歐洲十字軍宣道時用的符號和詞藻。

自10世紀薩克森人、維京人、馬扎爾人等民族基督教化之後,西歐內部已基本趨於穩定,然而法蘭克帝國加洛林王朝的分崩離析使得那些整日只識打鬥的武士有了用武之地。封建領主麾下的騎士階層四處混戰,教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宣佈了神命合約(英語:Peace and Truce of God),以限制戰爭的發動和進行。同時,帶著教會改革理念的教廷與世俗世界的神聖羅馬帝國發生衝突,引發敘任權鬥爭。教宗格裡高利七世在鬥爭中在神學理論上使對皇帝及其支持者的征伐合法化,這亦賦予了教宗以基督教世界的名義徵召騎士,對抗教會的敵人,以及討伐安達盧斯和東部的塞爾柱王朝的權利。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歐洲天主教世界的東部,毗鄰的是由基督教的另一分支東正教教徒所組成的拜占庭帝國。有歷史學家認為,希望將西方教宗的權威強加給東羅馬帝國是徵召東征的動機之一,儘管烏爾班二世從未指出這個目的。拜占庭在1071年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潰敗之後,塞爾柱王朝幾乎佔領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克萊芒會議前夕,拜占庭帝國已經幾乎喪失了原先的半壁江山。此時,東羅馬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只保有巴爾幹地區和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西北部,且兩面受敵:西邊的諾曼人和東邊的塞爾柱人。格裡高利七世開始呼籲"milites Christi"(即"上帝的士兵")前往拜占庭予以支援。這場呼籲被大多數人忽視,甚至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即便如此,教會的聲音還是引發了對東部局勢的關注。

中東局勢

十字軍東征之前,拜占庭一直為了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的控制權在與塞爾柱及其他土耳其王朝戰鬥。塞爾柱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建立了極盛但短暫的塞爾柱帝國,1092年馬立克·沙一世(英語:Malik-Shah I)蘇丹死後分裂,直到十字軍西來之時,只剩下若干小國。基利傑·阿爾斯蘭一世(英語:Kilij Arslan I)統治著安納托利亞的魯姆蘇丹國,突突什一世(英語:Tutush I)則執掌敘利亞。突突什1095年死後,其子法赫爾·穆爾克·拉德溫(英語:Fakhr al-Mulk Radwan)和杜卡克(英語:Duqaq)分別繼承了阿勒頗和大馬士革,其後內部一直分裂並且相互對立。

儘管阿拉伯人的國土已經在塞爾柱人到了後顯著萎縮,但當時埃及與巴勒斯坦的大部仍在什葉派的法蒂瑪王朝統治之下。塞爾柱與阿拉伯法蒂瑪王朝的戰事一度阻斷了基督徒朝聖的道路。法蒂瑪王朝名義上奉穆斯塔利(英語:al-Musta'li)為哈里發,實質大權卻落於維齊爾(即宰相)阿法達(英語:al-Afdal Shahanshah)沙阿的身上。1073年(也有人說是1076年),維齊爾統治下的法蒂瑪王朝被塞爾柱土耳其人奪走耶路撒冷;不過1098年,也就是十字軍到了之前,他們又從阿爾圖格王朝--一個與塞爾柱人聯合的土耳其小部落--手中拿回了聖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歐洲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