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的?追求海外殖民地的多次競爭改變了歐洲的地圖
大家一定好奇19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子的,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關於19世紀的歐洲及其鄰國的歷史史記。從維也納會議到一戰爆發之前歐洲仍舊是一塊帝國間相競爭的角力場。驅動追求海外殖民地的多次競爭也不止一次地改變了歐洲的地圖。19世紀一個新帝國(德意志)在歐洲中部拼合而成;一個帝國向東繼續擴張(俄國);一個長壽的帝國雖已萎縮但仍維持著並革新了其核心(奧斯曼帝國),還有龐雜的哈布斯堡王朝也重組了自身。帝國的領袖面臨著一連串的各種挑戰,因為許多新思想與新的社會關係威脅要破壞控制臣民們和上層人士的確立已久的種種方式。
英國(如今為一個海外超級大國)和處於資本主義先鋒陣營的其他帝國,將它們已增多的資源用於爭奪歐洲及鄰近國家的土地與人口的競賽。本章關注的是諸帝國之間相競爭的動態交互,以及各帝國內部的改革。我們重點突出了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哈布斯堡帝國,因為各帝國都使其差異政治適應於帝國權力面貌的種種變化。不論是帝國之間還是帝國內部的戰爭,也不論是發生在歐洲內部還是外部的戰爭,都對這些帝國的重組有著顯著的影響。
受歐洲競爭對手們的挑唆,俄國人和土耳其人繼續著他們的一長串戰爭,這些戰爭不時被沒有結果的協議所打斷。普魯士人曾與丹麥人和奧地利人交戰,另外還與法國人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則要對付叛亂的意大利人、德意志對手和土耳其人。反抗俄國、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權的多起叛亂以及未遂革命,威脅著統治者對其臣民的掌控並為帝國競爭對手們提供了可乘之機。
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奧斯曼、不列顛、法蘭西等帝國在19世紀中期的一次嚴重衝突)奪去了大約四十萬人的生命。如果說戰爭是諸帝國之間接觸的最顯眼的方式,那麼經濟實力對維持並企圖擴張帝國的控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新財富、新的生產流程以及新的勞動力組織形式不均衡地分佈在這塊大陸上,擾亂著帝國統治者與其臣民之間、臣民自身之間以及諸帝國之間的關係。英帝國運用「自由貿易」武器來打擊其位於歐洲邊緣的脆弱的競爭者們,而德意志帝國則利用其形形色色的眾多地區變成了一個工業巨人。
新的政治上、文化上和知識上的種種機遇,跨越了各帝國之間的邊界。就像反奴隸制運動的參與者一樣,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宗教改革者以及女權主義者們彼此呼應並推進了他們的事業。「為了你我的自由」是1830年波蘭起義者反抗俄國的口號。這種橫向動員對帝國統治者們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因為他們與依附人口間的垂直關係是首要的控制工具。統治權的種種基礎和功能在整個19世紀裡備受爭議。18世紀的哲學革命已經削弱了維護國家權力的傳統理由,而且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勝利也拓寬了政治想像的空間。
如果法國公民處死了他們的國王並建立了一個羅馬式的共和國(哪怕僅僅存在了幾年),這對皇帝與蘇丹以及他們同實際的或可能的臣民之間的關係意味著什麼呢?帝國並未被革命摧毀,譬如在19世紀的法國有兩位拿破侖自稱皇帝而一位德意志新君稱自己為德皇,但是許多帝國統治者及其敵人都認識到,政治合法性與政治權利的若干可替代性來源存在於許多人的頭腦中。
可是在重建或者創建國家的過程中,誰的權利應該計算在內呢?在19世紀的歐洲,有若干重建政權的候選者。宗教、歷史、階級、種族、文明、政治傳統,每個都給人們為共同事業聯合在一起,並且對統治者提出各種要求,或主張自己進行統治的權利提供了基礎。不僅僅是叛亂分子或民族愛國者利用了這些要求。諸帝國宣稱的有關合法性的形形色色的觀念相互牴觸,並且諸帝國有選擇地將它們導向其民眾。這些關於民族或宗教權利的思想被反覆地用來為對其他帝國進行干預而辯護。
為對抗帝國對手們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俄羅斯、哈布斯堡和奧斯曼諸帝國的領袖們採取了各種措施來復興它們的國家,如增加稅收,鞏固忠誠並加強軍隊。為回應新的主權理論,各帝國試驗其政治機構(包括議會等),並調整了臣民的權利。各帝國以懷有猜疑但又關注的眼光來看待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殖民」政策;英法兩國都履行了各具自身特色的「文明開化使命」;兩者提出了關於差異政治的新變體。各帝國更新其民眾和資源的種種努力遭遇了意外的和不穩定的反應。使權力集中的主動行動與自由主義者們對一種同質並獲得權力的公民的主張結合在一起,引發了宗教或種族群體之間及其內部的強烈敵意。
但與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者立場的傳統式複述相反,俄羅斯、奧斯曼、德意志和哈布斯堡諸帝國進入1914年,與它們的對手一樣,它們擁有著現代化軍隊,期盼一次短暫的衝突,依仗其臣民的愛國主義,而且希望下一輪帝國戰爭將會按它們的意圖進行。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19世紀的歐洲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了吧,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