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愛情故事大全 - 西夏·寧夏·華夏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經典美文

西夏·寧夏·華夏

西夏是寧夏歷史上惟一以銀川為中心,在這裡建都的王朝。西夏王朝統一了西北廣大地區,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並立,立國190年,傳10代帝王。它不僅在寧夏歷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國歷史舞台上也有重要影響。

說起「夏」字,好像中國人對她情有獨鍾。中國古代即稱中華大地為華夏,經千百年至今沿用不衰。在遠古,以治水聞名的大禹建立的王朝即稱為夏朝,以至於後世對中原地區的人仍稱為夏族,以後的「夏」似乎向西北傾斜。公元五世紀初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轄今寧夏、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建都城於統萬城。該城在今陝西、內蒙古交界的靖邊縣境,距今寧夏境不過百里之遙,俗稱白城子,此城以蒸土夯築,城堅如石著稱於世。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雖僅存30年,但卻把「夏」的稱呼留給了當地。北魏時期的統萬城置夏州,後曾一度改為朔方郡。在此後的四五百年中,夏州是北方的一個重鎮,但並沒有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歷史的發展給了一個新崛起的民族——黨項族以機遇,也給夏州的振興帶來了轉機。在唐代,居住在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的黨項族,由於受吐蕃強大勢力的擠迫而陸續北遷。他們先後在甘肅、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一帶居住,力量逐漸壯大,其首領由於率部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鎮壓黃巢起義受到唐王朝的重視和封獎。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時期,黨項族首領建立起以夏州為中心的割據政權,節度一方,夏州成為黨項族的政治中心。宋朝初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抗宋自立,經十數年的起伏輾轉,勢力變得強大,後攻陷了宋朝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遂以靈武為中心繼續發展。他的兒子李德明承位後,將統治中心遷往賀蘭山東麓的懷遠鎮,升為興州,即今寧夏的銀川市。李德明東和宋朝,西收回鶻,擊敗吐蕃,領土擴大到河西走廊,奠定了西夏立國的規模。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承祖、父基業,文治武功皆有不平凡的建樹,改姓嵬名氏,於宋寶元元年(1038)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夏(全稱白高大夏國),將興州升為興慶府(後改稱中興府),定為國都。夏國因在宋朝之西,宋人稱之為「西夏」,這一稱呼一直使用至今。西夏與鄰近諸朝和和戰戰,恩恩怨怨,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生動史劇。

西夏有完備的政治制度,從興慶府到地方州縣,有健全、系統的行政和軍事機構。西夏借鑒中原王朝法律並結合自己地域和民族特點編纂了王朝綜合性法典。西法典長達20卷,是第一部用少數民族文字刊印的大型綜合法典。其條目編排格式十分接近現代法律形式。這樣重要的法典的編纂和頒行都是在現在的銀川市完成的。

在當時民族關係複雜、民族矛盾比較尖銳的環境中,西夏沒有像當時其他王朝遼、金以及後世的元朝那樣實行明顯的民族壓迫政策和民族等級統治方式。相對而言,西夏的民族政策比較平和,境內民族矛盾不那麼尖銳。西夏王朝給後世處理民族關係留下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西夏的經濟發展很快,畜牧業、農業、手工業都有長足的進步。西夏時期不僅利用漢、唐時期所修舊渠,還修新渠名為「昊王渠」,以興農田灌溉。昊王渠至今有的渠段還被利用。據西夏法典規定,西夏對農牧業的管理是很科學、很細緻的。

西夏有發達的文化事業,在建國前創製了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後世稱為西夏文。西夏文前後使用了至少四百六十多年,是中國宋元時期創製的多種民族文字中使用範圍廣,應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字。用西夏文書寫、刻印的文獻十分豐富,僅存世的文獻就十分可觀,是中古時期除漢文文獻外,保存文獻種類、數量最多的一種民族文字。

西夏崇尚佛教,當時皇室倡導,百姓皈依,寺廟廣佈,僧尼眾多。西夏早期在短短的五十多年中用西夏文譯成大藏經,就其譯經速度來看,是譯經史上的一個創舉。西夏文獻中保存著最古的一幅西夏譯經圖,此圖出自寧夏靈武,現珍藏於北京圖書館。西夏還刊印了漢文大藏經,是中國中古時期為數不多的幾種漢文大藏經的一種。在中國歷史上西夏第一次封設帝師,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出土的西夏文佛教文獻中就有兩位帝師的撰述。西夏帝師的駐錫之地應是在寧夏銀川。

西夏注重儒學,以儒學思想為其統治思想。西夏翻譯了儒學的重要經典如《論語》、《孟子》、《孝經》,以及中原王朝的政書《貞觀政要》和類書《類林》等。西夏時期興慶府是教育中心,這裡有類似中原王朝翰林院的番漢二字院。西夏至少在崇宗時期就實行了科舉制度,先後設立了蕃學、漢學、國學、大漢太學。西夏皇室尊崇孔子,仁宗親臨太學祭奠先聖先師孔子,並尊孔子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立廟祭祀。中國自漢代獨尊儒術,唐代以後,代有封謚,但將孔子抬高到文宣帝的高位,只有西夏一朝。

西夏有高超的建築水平。現在的銀川市當年作為西夏的首府,德明、元昊兩代都大興土木,建設城牆、宮殿、宗社、寺廟、民居、陵園,都有相當的規模,奠定了後世銀川的基矗從銀川市內的承天寺塔以及賀蘭山拜寺口雙塔、賀蘭縣宏佛塔、賀蘭山拜寺溝方塔、同心縣康濟寺塔、青銅峽一百零八塔,可以看到西夏佛塔類型多樣,結構精巧,表現了西夏建築特點。銀川城外賀蘭山麓的西夏帝王陵園佔地50平方公里,有高大的帝陵9座,陪葬墓二百多座,星羅棋布,異常壯觀。

西夏的文學藝術有很高的成就。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夏文諺語集是西夏人民哲理和智慧的結晶。西夏陵園出土的鎏金銅牛,體形碩大,形態逼真;人像石碑座造形奇特,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雕龍欄柱雕刻細緻,造形生動。賀蘭縣宏佛塔所出西夏佛教帛畫(唐卡)繪製精細,敷色濃麗,色彩對比強烈。甘肅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洞窟壁畫中有十分精彩的作品,榆林窟中的文殊圖和普賢圖構圖嚴謹,手法細膩,色彩艷麗,令人歎為觀止。黑水城出土的雙頭泥塑佛像,優美生動,比例適度,為世上所稀有。寧夏宏佛塔所出彩繪泥塑佛教造像,形神兼備,有唐代遺風,反映出西夏藝術的精湛成熟。

西夏發達的科學技術還突出地表現在印刷術方面。西夏不僅有書法優美、印製精良的西夏文、漢文雕板印刷品,還有構圖完整細緻、雕刻印刷高超的木板畫。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西夏在活字版印刷術的使用和流傳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宋朝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成為印刷史上的偉大里程碑,然而宋朝的活字印刷品無一件流傳下來。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西夏時期的活字印刷品至少有7種,共數十卷冊,其中有泥活字印刷品,也有木活字印刷品,有世俗文獻,也有佛教文獻。西夏的活字印刷品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印本。其中一套九卷《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就發現於寧夏賀蘭山拜寺溝的西夏方塔中,數量最多的《大雲廣佛華嚴經》也出在寧夏靈武。寧夏地區是中國中古時期使用、傳播活字印刷的一個中心,在古代印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西夏的鍛造、紡織、醫藥、曆法都達到了當時的很高水準。

西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弱到強,由興而衰,最終統一於蒙古。在元代,西夏故地仍舊和「夏」有不解之緣。元代於全國各地設置省和路,在西夏故地設「西夏中興行時,這一名稱連夏國名和都城名都包括在內了,省治仍治於中興府,即今銀川市。後西夏中興行省改置於甘州(今甘肅張掖),稱為甘肅等處行省,下屬中興路改為「寧夏府路」,這是「寧夏」之名在歷史上的正式使用之始,取西夏地區安寧之意。這一名稱為歷史和人民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西夏雖已成為歷史,但其多方面的成就仍能澤被後世,不僅充實了寧夏地區,甚至還影響到華夏大地。西夏文在元代有很高的地位,是六種被認可的文字之一,在北京居庸關、敦煌莫高窟和甘肅永昌等地都發現有包括西夏文在內的六體文字石刻。西夏開創的帝師制度,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當時封八思巴為帝師,總領宣政院事,至元末共設15任帝師。西夏音樂被元朝採用,稱為「河西樂」,一直使用到元朝末。棉花的種植在由西域向中原傳播過程中,西夏是重要的傳播過渡地帶。有的重要科技成就還通過河西走廊遠播境外,比如12至13世紀西夏應用流行活字印刷術,14世紀在西夏西部的回鶻也使用木活字印刷,直至15世紀中亞和歐洲才逐漸使用活字印刷術。顯而易見,西夏在活字印刷術由東向西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過渡和橋樑作用。

西夏滅亡後,黨項人後裔被稱為唐兀人,屬色目人,在元朝有較高的民族地位,不少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夏後裔歷經元、明而逐漸銷聲匿跡。根據文獻記載,很多省份都有西夏後裔居住,可以說西夏後裔已經融入華夏各族之中。特別是在安徽發現了兩部互相印證的西夏後裔家譜,證明西夏後裔傳承至今,並已成為漢族的成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典型例證。

時序變遷,物換星移。西夏滅亡已經七百餘載。由於過去漢文史書記載的缺乏,絕大多數人對西夏缺乏瞭解,甚至在原西夏故地西夏的痕跡也漸漸被抹平。上世紀末以來,特別是近半個世紀內,由於大批西夏文獻、文物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的長足進展,學術界和社會上對西夏這一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王朝越來越加關注。寧夏人民將西夏文化作為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在寧夏隨處可以看到西夏文化的影響。寧夏博物館的西夏文物展覽,以眾多精彩的西夏文物將觀眾帶回到有燦爛文化的中古時期。賀蘭山下的西夏陵園早已對遊人開放,使人們可以憑弔鼎失祚亡的古代王國,瞭解那段生動的多民族歷史長劇。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聰明的寧夏人,不僅把西夏文化作為寧夏的文化資源之一,還利用它開發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在銀川市就可以見到以西夏和西夏第一位皇帝元昊命名的公園。寧夏還發行了一套4張西夏陵園文物紀念郵票,西夏文物精品像枯樹新花將西夏文化傳向四面八方。西夏歷史文化將借助新的媒體,由寧夏走進華夏大地千家萬戶,走向海外,使西夏的歷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4576&s=1184140435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