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知識大全 - 「一分為二」最初見於中醫典籍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養生之道

「一分為二」最初見於中醫典籍

「一分為二」術語的提出,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有人著文說,「一分為二」最早見於北宋邵康節《觀物外篇》。現在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一分為二」始見於中醫典籍———唐初楊上善的《太素》。

楊上善不僅是一位醫學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哲學家,他在《太素》注中第一次使用「一分為二」這一哲學術語,並以此為武器分析客觀世界與生命。《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楊上善除撰著《太素》30卷(今存25卷)、《黃帝內經明堂類成》13卷(今存1卷)等醫學著作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及《三教詮衡》等屬於古代哲學類的著作,惜均亡佚,一些局部材料存於《太素》注中。

《太素》卷十九《知針石》:「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註:從道生一,謂之樸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為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黃帝內經太素》蕭延平本)

《太素》卷三《陰陽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中,楊上善運用「一分為二」思想對「道」加以解釋: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陰陽者,氣之大也。陰陽之氣,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萬物,故謂之道也。(《太素》仁和寺影印本)

楊上善所稱之「理」與宋元理學家所稱之「理」異。試觀此註:「道」生天地,「天地」間為陰陽二氣充盈,天地之形即陰陽之形,楊氏所稱之「理」,推而演之,實謂氣也,與理念之「理」異。中國古代哲學家依據他們對「道」的屬性認識之不同,分屬於唯心與唯物兩家。楊上善作出「陰陽者氣之大也」界說,表明他具有樸素唯物論的觀點。

楊上善運用「一分為二」的思想對客觀世界以及生命作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略舉幾例。

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也,所以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故有上下、清濁、內外、表裡、陰陽等,變化無窮也。內外者,脈內營氣稱為清陰,脈外衛氣稱為濁陽,是則陰清陽濁者也。言上下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是則陽清陰濁者也……若以內外陰陽,則內者為清,外者為濁;若以上下陰陽,則上者為清,下者為濁,有此不同。(《太素》仁和寺影印本)

陰陽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也,然其要一也。楊上善註:「言陰陽之理,大而無外,細入無間,毫末之形,並陰陽雕刻。故其數者,不可勝數也。故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則混成,同為一氣,則要一也。」

夫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楊上善註:「萬物各受一形。自萬物一形之外,從於六合苞裹之內,皆是天地為其父母,變化而生。故萬物皆與天地之氣應而合也。」

從中可以看出,楊氏非常重視「氣」在宇宙和人體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氣化成人與萬物,表明他具有較明顯的樸素唯物論觀點。楊上善的哲學思想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health_3.php?id=11663&s=1204303591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