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知識大全 - 中醫養生文化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文化

醫學有兩個目標,一是治病,二是防玻目前的趨勢,正由指向疾病的醫學轉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醫學。這正契合了中醫養生「治未脖的思想。

「十一五」期間,國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當作一回事。特別是對於亞健康人群,更要走出這個灰色的階段,重視養生,防病於未然。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脖。「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養生學是一門管理的學問,是對我們自身的管理,也是對我們生命歷程的管理。現代對於人類自然極限壽命的推算,應該在100—175歲之間。老齡委曾經在全國做過調查,男性的最高年齡是131歲,女性是122歲。按照人類壽命極限來說,60、70歲還處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時期。為什麼沒有達到人類生命極限,原因在於我們在生命的調護上還不到位。

中醫養生源遠流長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老莊是養生學的開創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後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於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裡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拚命、拚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health_3.php?id=11892&s=1237685652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