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人非常喜歡舞蹈和音樂,那麼到現代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古印度人非常喜歡舞蹈和音樂,那麼到現代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印度歷史故事

古印度人非常喜歡舞蹈和音樂,那麼到現代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古印度人非常喜歡舞蹈和音樂,舞蹈和音樂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印度的舞蹈和音樂也是基於宗教祭祀禮樂發展而來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吠陀文明的兩大史詩也是包含音韻與音律的頌歌。早在哈拉巴文明的遺址中就發現了許多樂器,如口哨和笛子。考古學家也在一個男性雕塑的頸部發現了類似於鼓的東西,並且在他們的印章上有鼓的蹤影,可以想像這些樂器在當時的古印度時期是非常常見的。

據吠陀文獻記載,在吠陀時代人們經常舉行唱歌跳舞的集會,這種聚會被稱為「薩馬拉」,在當時已經有專門以唱歌和演奏音樂為生計的演員出現。當然,音樂也是古印度宮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天早晨,歌唱家都會來到宮門前歌頌國王的偉大成就。在古印度時期的宮殿裡就有一個特殊的吠底歌唱舞台,在國王的主要節日裡這種歌舞活動是非常熱鬧的。

同時,古印度的音樂在戰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說當時的古印度人可以吹出不同的號角旋律來指揮戰鬥。音樂作為一種宗教,也是必不可少的;音樂在宗教儀式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量的宗教音樂應運而生,其中佛教音樂是最著名的音樂之一。

我們經常說一個短語,叫做「晨鐘暮鼓」,它就是來源於佛教音樂文化。他們不僅在做事情的時候演奏音樂,而且在上早班和夜班的時候都會以音樂的形式來召集和解散,這是很有藝術品味的。

印度的舞蹈和音樂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一樣,考古發現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舞蹈和印度音樂就已成為古印度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歌舞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舞劇在古印度時期也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的舞蹈學校和專著也相繼出現在古印度時代。

古印度人對舞蹈的崇拜也表現在他們把舞蹈之神交給了濕婆神,濕婆神是他們最受尊敬的舞蹈之神。在舞蹈出現後,伴隨著舞蹈理論的不斷完善,古印度時期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曠世經典——《舞論》。

據記載,當時的印度舞者不僅擅長跳舞,而且表現力非常強而自然。與其他民族的舞蹈相比,印度古典舞蹈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使用手勢來表達特定的含義,考古學家發現在印度古籍《舞論》中就詳細地記錄了108個關於舞蹈的手勢。

這些手勢,結合眼睛和身體可以表達極其複雜的內容。在古印度,總有兩個舞蹈流派盛行於民間,在民間流行的古典舞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古典舞擅長用宮廷色彩和宗教色彩來表現史詩、神話等題材,而民間舞蹈則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印度舞蹈的素材也很豐富,但大多仍以宗教為主題。由於古印度人獨特的藝術天賦和舞蹈的不斷發展,其藝術表現力也在不斷提高。從中世紀開始,印度舞蹈就被稱為「啞劇」。由此可見,當時的印度舞蹈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相當高藝術水準的藝術類型。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樸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裡表演。

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範,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印度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